放大圖片
文:Christy
改編自宮部美幸長篇小說的同名電影《所羅門的偽證》,讓人想起五年前《告白》的不寒而慄。雖掛着推理頭銜,但熟知宮部美幸風格的話,絕對知這是一部非一般的推理小說。如同其成名作《模仿犯》一樣,《所羅門的偽證》亦是長篇大部頭作品,同樣透過犯罪事件,從各人的視角切入,深入剖析人物的心理、精神面貌。反而,推理作品中着重的「兇手是誰」,卻明顯不是宮部美幸描寫的重點。
《模仿犯》以一連串肢解女性事件,揭示兇手如何透過傳媒,操弄真相,並且在作者爐火純青的描寫中,受害者、受害者家人、第三者,甚至兇手的背景、想法,都一一浮於水面上。一開始,觀眾尚且關心兇手是誰,但隨着事件慢慢發酵,兇手的輪廓早已揭開,故事開始走向犯罪過程及探析兇手為何會犯罪這一關鍵上。
《所羅門的偽證》亦毫不意外地沿用相似套路,借犯罪事件揭開學校教育、校園欺凌、傳媒輿論等社會問題。得益於宮部作品的詳盡刻畫,電影《所羅門的偽證》的內容鋪排絕對完整,事件的來龍去脈,學生、老師、家長、學校、警察、傳媒各有不同反應,亦有不同的應變手法,真相被壓止、甚至被扭曲,而當第二起事件發生時,在學生間激起巨浪,大家豁出去起義,在校園展開公審,這一切,都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來。
這類信息量龐大、線索極多的作品,往往較難把握得好,東堆西砌之下,反而顯得支離破碎,削弱了結構。但導演成島出今次卻把握得不錯,上篇以中學生之死,帶出學校企圖隱瞞、家長漠不關心、警察敷衍了事、老師懦弱無能、學生之間欺凌成癮等問題,以一間學校影射日本社會現況。而最令人髮指的是家長的態度,學校為保聲譽而冷處理事件,警察無力協查、亦不想引發恐慌而自製真相,可悲但尚且可以理解,然而家長對發生在子女身邊的兇殺案不甚關心,主角涼子收到告發信,但父母卻囑她不要理會,交由校方處理;樹理因其貌不揚而被同學欺凌,母親卻不聞不問;松子身形肥胖,亦成為欺凌對象之一,父母卻教她樂觀面對;大出以欺凌他人為樂,後受告密信所害,被人當作兇手,但原來他亦長期被父親毆打。家長荒謬至極,亦無力為兒女解困,學生除了自救,並無他法,校園法庭理所當然,極其可悲。如同第一幕,主角涼子長大後憶述往事時說,當時真的覺得成人很腐敗。
成人世界除了迂腐,還充斥着滿滿的謊言。電影分上下兩篇,上篇着重交代各人關係、編織謊言、學生自立的過程,而被掩蓋的真相能否被揭開,則留待下篇揭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