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今日香港+全球化
旅遊業向來是香港的強項,不過遊客們來香港的理由,不外是「美食」和「購物」兩樣,似乎很少人是「來看古蹟的」。最近《旅遊業競爭力報告》發表,本港的綜合排名雖然有上升,但在分項中的排名可謂「慘不忍睹」,其中文化遺產的部分更「食蛋」,引來了不少輿論關注本地文化發展的情況。那麼,為什麼香港在文化項目中得分較低?有什麼方法可以提升水平? ■李偉雄 福建中學(小西灣)助理校長
新聞背景:世界經濟論壇發表兩年一次的《旅遊業競爭力報告》,為全球141個國家及地區的旅遊競爭力排名,香港位列第十三位,雖然較上次報告躍升兩位,但在分項中的價格競爭力排名第一百二十七位,而在世界文化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兩項上更獲零分的評分!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回應指出,特區政府在每個層面都需要努力發展,會與業界一起努力,以提升香港的吸引力。
議題探索:單元二:今日香港(按教育局指引)
主題1:生活素質
探討問題:香港維持或改善居民的生活素質的發展方向如何?
.香港居民對不同層面的生活素質的優次有甚麼不同看法?
.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被視為最重要?哪些被視為最急切的需要?甚麼人可作出相關的決定?為甚麼?
概念鏈接:
文化素質:生活素質不但取決於物質生活,精神文化生活是否充足也會影響我們釐定生活素質的高低。良好的文化生活能滿足精神需求,優化生活素質。前特首曾蔭權於2008年的一份施政報告便提出了一系列優化香港生活素質的措施,當中他強調香港市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亦須重視優質的生活環境,而文化建設和文物保護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衡量文化素質的角度:文化的多元性和傳承,這兩個角度難以一套客觀的指標來量度,我們可以從個人的主觀感受和看法,以及政府制定的政策和實行的力度來衡量。多元的文化不僅可以擴闊我們的眼界,使我們活得多姿多彩,它更可豐富精神層面上的生活,使精神獲得滿足,繼而影響我們對生活的滿意程度。
另外,文化是否可持續發展,並且保留下去亦相當影響我們今天和下一代的生活素質,保存既有文化的工作是刻不容緩的。文物是文化的實質載體,故此能否適當地保留文物也是影響生活素質的重要一環。
建築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它們見證茠懋|的變遷和發展,是市民共同擁有的資源,我們可從中認識自己。文物保育可讓大眾認識歷史,傳承文化,令下一代對自己的文化、民族、個人認知得以延續。
模擬試題:
請先閱讀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今年的《旅遊業競爭力報告》,頭三名全是歐洲國家,其中西班牙首次排列第一位。報告指出西班牙文化古蹟和旅遊資源豐富,另外基建完善、待客友善,乃是對遊客最友善的國家,無論是娛樂、餐飲和夜生活都非常方便,故令其榮膺全球最具旅遊競爭力的國家及地區。至於香港,在港口和道路基建分項上排名全球第一位,而營商環境、機場、交通設施都在五名之內。不過,本港在「世界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項分數上雙雙「捧蛋」,與其他「捧蛋」國家一樣,分別排第一百二十四和第八十九位!
資料B: 針對香港在保育及文化遺產方面「食蛋」,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表示,當局在每個層面都需要努力發展,會與業界一同努力,想辦法提升香港旅遊吸引力。至於在「價格競爭力」分數較低,他則認為香港仍有很多優勢,如品質水平、貨真價實等,相信整體而言旅客仍想來香港購物。
a. 參考資料A及就你所知,試分析香港的文化遺產評分「食蛋」的原因。
b. 參考資料B及就你所知,保育文化遺產會為香港帶來甚狡鷞J?
c. 參考以上資料及就你所知,政府在發展文化遺產方面時應考慮甚麼因素?
參考答案:
(a)文物古蹟具體地展示了一個地區文化的內涵,透過親身接觸文物古蹟,我們可以了解在建築、藝術、宗教、科學等多方面的璀璨成就,加深對該地區的認識。事實上,香港過往曾擁有的文物古蹟,中西兼備,多不勝數。但今天文化遺產評分為零,有下列的因由:
過度側重經濟發展
近十年以來,香港政府的整體政策是以經濟發展為優先,並茪O對城市舊區和新界鄉郊進行現代化;但這種經濟掛帥的發展觀卻令文物古蹟無論在城市、鄉郊均不受到重視和保護,而當文物古蹟的存在成為現代化建設的障礙時,它們更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例如中區核心地帶的西式建築群,本是一個城市的記憶,它反映了城市在過去的歷史及文化。可是,港府茪O進行現代化建設,並進行大規模的「舊城改造」工程,不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物古蹟受到破壞、甚至拆除。
基於地理上的差異,全鄉郊均發展出具有不同特色的文物古蹟,例如古塔、古廟宇、古祠堂、古民居等等。可是發展商為了追求經濟成果,拆毀文物以興建道路及工廠;亦有部分鄉民認為拆毀舊居興建新住房才是進步及現代化的表現。
港人欠缺文物保育意識
雖然香港的經濟發展成果,大幅地改善了國民的生活素質,但卻造成社會過度追求財富,根據一項關於市民最關注的問題的調查,大部分情況下香港居民都比較關心經濟問題,其次是社會問題,而文物保育問題則相對較少人關注。港人缺乏對文物的愛護和尊重,因而大大地阻礙了本地文物保育工作的進行。
(b)推動文化承傳
一般而言,本地的文物古蹟均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展現了中西文明在建築、藝術或文學方面的創造性成就,透過親身接觸文物古蹟,我們可從中了解香港歷史、習俗和思想信仰,藉此增強對國家和香港的認同感。
經濟收益鉅大
近年來,世界各國均積極發展旅遊業,各地的文物古蹟均被積極發展為旅遊景點,成為旅遊業的重要部分,發揮經濟效益,推動地區旅遊業的興旺及相關商業、服務業的發展。
由商業機構營運文物古蹟,將可在市場原則下推動具競爭力和靈活的文化產業服務,能滿足觀光客之餘,其收入亦足夠對文物進行日常維護等保育工作,造成參觀者、政府及商業組織「三贏」的局面。
促進地區發展
如政府大力發展文物古蹟旅遊的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本地人力物力,令地區能獲得發展機會及經濟收益。一些陳舊的住房和古建築亦會因為旅遊區及商業區的需要,獲得維修重建的機會。
(c)受眾數目
在制定維持或改善文化遺產的政策時,受眾的數目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一些影響大多數市民的議題往往較易受大眾關注,因此特區政府在衡量政策的緩急輕重時,多會優先處理一些影響範圍較廣的項目。換言之,能改善或保障大多數市民生活素質的政策會被優先處理。而一些涉及價值觀,社會上分歧較大的生活素質,如舊區重建,則可能會等待社會取得普遍的共識再作處理,因而會被放在較後的位置。
資源多寡
制定維持或改善文化遺產的另一個考慮因素是擁有資源的多寡。社會上不同人士有不同訴求,但礙於資源有限,當特區政府要決定改善不同層面的生活素質時,必須考慮現有的土地資源、哪些市民的經濟狀況、期望等,然後優先處理匱乏者的訴求,這樣才可保港人的利益。
市民的聲音
市民的聲音會影響施政的緩急,如市民或團體對某些議題特別關注,經常就有關議題利用不同的方式,如進行公開討論、遊行、示威等表達訴求,便較易受到社會、港府關注,在可行的情況下,港府會就有關問題進行優先處理。
個人、群體及公眾利益的考慮
由於不同人士對生活素質的訴求有所不同,有時甚至是對立的,因此,制定文物保育政策時,在回應市民的訴求同時,亦要考慮到社會的整體發展和公眾利益,就其緩急輕重理性地作出判斷。公眾利益是指關乎廣大市民利益、影響整個社會的普羅大眾的福祉,相對於個人、群體及財團的私利。
公眾利益始終是一個較糢糊的概念,在實際運作上要界定如何才合乎公眾利益仍有一定的困難。其一是靠公眾的迴響來評定公眾利益,公眾諮詢十分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