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樹廣
母親今年八十三,父親小她一歲,住在哈爾濱。父母退休前是鐵路工程師,一九五九年從唐山鐵道學院畢業後,分配到哈爾濱鐵路系統。二人身體一直硬朗,孰料突然生病入院。我急急趕回哈爾濱,短短幾天跑醫院,找保姆,考察敬老院......覺得父母養老問題真是火燒眉毛了。
人過八十,誰能保證無病無災。母親入院前,血壓陡然衝高到兩百多。老伴住院,老頭上火,跑醫院,買菜做飯,突發腦梗,幸好送院及時,有驚無險。但生活必須轉入「新常態」了。
到醫院看父親時,他躺在病床上,認真地對我說:「我現在走不動了,不能像過去一樣買菜了,要請小時工或保姆。你好好做做你媽工作!」望着父親一臉的無助,我眼前浮現出他拉着小車上街買菜,母親在廚房幫手切菜,爸爸然後戴上小圍裙上灶炒菜的情景。
父母這輩人出生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童年在日本佔領和國共內戰中度過,上大學趕上「反右」,畢業後是「三年大饑荒」,壯年時經歷「十年浩劫」。八十年代後期,母親退休回家,退休金五、六百元,至今漲到兩千六百元。父母這代人,生於亂世,一生節省,六十二元的工資掙了二十年,既要養孩子,又要接濟兩家老人,所以直到上高中,我還穿着打補丁的衣服上學。媽媽常回憶那段時光:「懷你的時候,在『秋林公司』看到大白兔奶糖,饞得直流口水,哪有錢買啊!」
勤儉是中國人的美德。父母的心態好,政府每次提高退休金,母親都會在電話中分享這個消息,像過節一樣高興。我和弟弟都在外工作,早就勸他們請保姆,錢也給足了,但母親每次都「口惠而實不至」,把錢存到銀行變成數字。
在哈爾濱,給父母找合適的地方吃飯,免去買菜之勞成了當務之急。我家住在哈市火車站附近,尋找適合老人吃早點的快食店用了大半天,最後找到連鎖店「李先生」。店面整潔安靜,早點品種不少,小米粥配三個包子的套餐較合母親胃口。價格是母親能否接受的關鍵,這份套餐打折後五元。第一天帶母親去時,她還算滿意。第二天,我點了另一份套餐,十元錢七八個小餛餛,母親吃後直說「上當了」。看到她「一百個不願意」的表情,我「急中生智」,買了張帶折扣的一千元儲值就餐卡。母親口中雖說「貴,不值」,但還是高興地收起來。
中國已進入老年社會,「空巢現象」十分嚴重,但養老和福利設施卻嚴重匱乏。單說吃飯吧。如果像我父母這樣生活能自理的老人,有地方提供價廉物美的早餐和午餐該有多好啊!也可以解決子女的後顧之憂,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從口號變成現實。
今年初,我參加了新北市長朱立倫在香港的演講,講他作為市長,為新北市民服務的小故事。他說,當他發現存在老人們的「小飯桌」問題後,就與全市餐館老闆們協商,可否開闢專門的「小飯桌」給老人們,結果一呼百應,目前已有兩萬多老人參加「小飯桌活動」,價廉物美的午餐正吸引愈來愈多的老人。朱立倫的小故事激起一陣陣掌聲。
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想問,哈爾濱市長能不能學學朱立倫呢?父母這一代人,為建設新中國奉獻了一生。有朝一日,他們像新北市老人一樣,擁有一張可愛的「小飯桌」,那是多麼美妙的事啊。我會訂做一面大大的錦旗,送給哈爾濱市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