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萱 暨南大學香港新聞傳媒同學會會長 香港資深媒體人
傳統紙媒每況愈下毋庸置疑,生活方式的改變誰也無法獨善其身。執筆之時,56年歷史的《新報》宣佈倒閉,顯示香港的紙媒很多都是處在了生死存亡的關口。紙媒的輝煌時代已經逝去,未來的路應該如何走,這是擺在傳媒的經營者乃至每一個從業人士面前不得不考慮的問題。最近筆者參加了在廣州暨南大學舉辦的粵港澳傳媒高峰論壇,三地的業內交流或許可以帶來一些新的思維。
據 2015中國傳媒產業報告表示,在傳統紙媒的讀者和廣告收入大幅度下滑的同時,互聯網生機勃勃,內地網民已達6.49億,而且還在呈不斷上升的趨勢。現時在內地,微信正逐漸變成一種生活方式,在自動販賣機掃一下二維碼就可以買到飲品,微信郵局下載一個軟體就可以自製照片、音訊、視頻變成明信片寄出去,手機儲存了證件、車票、病歷等等。而且,大多數人都是依靠微信來作為獲取新聞及信息的最重要手段。
面對這些挑戰,內地新聞界也在早幾年就進行佈局及應變,《羊城晚報》報業集團總編輯劉海陵表示,隨着互聯網和移動智能終端廣泛普及,社會獲得資訊的管道大大增多,傳統媒體特別是報紙行業的發展都遇到了新的挑戰,相當一部分沒有特點也沒有生存能力的報紙會被淘汰,但傳統媒體的生存和發展能力毋庸置疑,因為互聯網時代的海量資訊碰撞,人們更需要獲得專業有效的資訊,而傳統媒體擁有一大批經過多年訓練的新聞工作者,他們有更為專業的新聞判斷能力和整合能力,符合互聯網時代的受眾需求。羊晚在轉型期的應對,就是減員裁版,打造全媒體指揮中心、進行24小時滾動出報,將單一的平面紙媒向全媒體轉變。這就像是一個中央廚房,廚師將材料炒成適合各種媒體需要的菜式。另據報道,最近新華社也啟動了中央廚房式的採編空間,全面轉型建全媒體。看來,中央廚房式的運作,是未來全媒體發展的重要趨勢。
不過,對於這種創新方式,能否成功實現傳統媒體的轉型,內地業者也有不同的意見。 南方都市報業總裁曹軻則坦言,傳統媒體轉型的不少也推出新產品,但大部分還是傳統產品的衍生,沒有與社會元素融合,經常自娛自樂,「過把癮就死」了。傳統媒體轉型目前仍沒有找到成功的轉型模式。在這樣的環境下,新聞傳播專業的畢業生也是在選擇之中,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范以錦透露,今年該學院畢業生就業的趨勢佳,但選擇傳統媒體工作不多,反而喜歡做公務員和企業與新聞傳播有關的工作。而傳統媒體需要的畢業生學歷要求則大幅提高,光是本科學歷者,都很難進入。他認為,出現這種現象,並非學生要拋棄傳統媒體,而是傳統媒體目前處於轉型期,雙方都在尋找更適合的磨合方式。
至於香港傳媒方面,據悉多家傳媒,特別是有一定影響力和實力的紙媒,都有向全媒體轉型的計劃,但囿於財力有限等多方面原因,似乎還沒有取得明顯成功的例子。而且,相比內地,香港傳媒業界對這方面的研討似乎也不是很多。雖然由於體制方面的不同,內地媒體的實力比香港媒體要大得多,做起來的動力也比較充沛,香港在這方面難以簡單類比。但筆者認為內地同行的這些嘗試很值得關注與深思,期待《新報》的倒閉,能夠為現存的香港傳統媒體經營者再次敲響警鐘:時不我待,機不可失,如果還想繼續生存及發展的話,就必須及早行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