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5年7月17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財富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為何供應多樓價仍升?


香港專業人士協會副主席及資深測量師 陳東岳

發展局陳茂波局長發表網誌文章,指當局致力紓緩之前的土地供應量與一手樓吸納量之間的缺口,已逐步取得一定進展,他相信如能堅持土地供應工作,供求失衡情況有望扭轉。

他引述數據指出,於03至09年期間,本港土地供應量與一手樓吸納量之間出現落差超過四成,缺口達56,700個單位,埋下隨後幾年供不應求的種子,現屆政府一直在「追落後」。筆者長期監察樓市發展,03年至09年土地供應少,並非當年政策失誤所致,最大原因是97之後樓市曾大幅回落,97年自金融風波後,樓市開始下跌,直到03年本港出現「沙士」,樓價整體從97高峰下跌了65%。記得當年政府賣地收入大減,有一年曾低見50億元,近年賣地年度收入高達千億元,可見當年市場對可發展土地需求極低。賣地少,市場單位供應就少,但這是「雞」同「蛋」問題,因為當年市場對新樓需求少,發展商存貨賣不出,自然少買入新土地,繼後時稱「孫九招」出台才逐漸遏止跌勢。

全球量寬 推動樓價急升

轉捩點是2008年雷曼事件引發全球金融海嘯,之後的全球量寬救市, 2009年之後本港樓市迅速反彈,港府賣地量恢復上升,繼後非本地人士入市漸現,港府進一步取消勾地表、實施雙辣稅、金管局收緊銀行按揭等需求管理措施。本屆特區政府更開宗明義,以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為大前提,一系列措施如加快開發新市鎮、改劃用地、維港外填海造地、利用礦場岩洞等陸續推出。

本屆政府在土地供應的努力有目共睹,更特別專注應付公屋及資助房屋的需求。或許根本問題出於97後十年間,停頓了開發新增中長線可供應土地的工作,因緣際會,相信當年決策者不是刻意迴避增加土地供應,而是因應當時的社會形勢,既然賣地收入大幅下降,為免年度財政進一步惡化,於是很多長期公務工程被暫緩甚至擱置。

時移世易,面對現時的社會情況,正如局長網誌所說, 2010年至2014年間新增私人住宅,合共可建87,600單位,較同期新樓吸納量的65,000單位,多出逾34%,即22,000單位,數字上現時已是追回之前的缺口,甚至已超額供應。局長更指出未來數年將有逾70,000個中小型單位推出,理應可以紓緩中小型住宅樓價上升的趨勢。筆者認同社會上,尤其新上車置業人士,對實質上市場供求數據未必真正了解,當局多公佈數據有助於破解「供應多樓價仍升」的謎思。

筆者藉本文補充幾點給當局參考,第一,近年香港平均家庭人口下降,小家庭已成趨勢,市場對小單位需求比例上升;第二,銀行按揭六百萬以下樓宇按揭成數較高,形成購買大單位資金門檻跳級提升,客觀效果傾斜向中小型單位;第三,市區藍籌屋苑成交價迭破頂,與其成熟的社會設施配套、就近高薪就業崗位、名牌校網有關,而最重要的是同期間屋苑市場放盤不多,在上述按揭門檻變化之下,有能力入市買入這類樓盤必屬擁資強大人士,而高成交案例造價拉動樓價平均呎價上升以致賣家的期望值亦上升;第四,近年賣地以位於新界及/或新市鎮為主,較早期多建非現時市道流行的小型單位甚至不設間隔的「劏房」式單位,形成市區小單位熱銷而大單位滯銷的現象。

新供應能否滿足需求待觀察

綜合來說,數字上現時理應已屬供求平衡甚至超額供應,但新增供應是否能夠滿足市場實際需求,仍受制於上述多項內外客觀條件甚至市場趨勢轉變的局限,要妥善解決供求失衡,還要在破解這些局限上多動腦筋。■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
財經述評:內地銀行監管正在國際化 (2015-07-17)
百家觀點:耶倫證詞鞏固加息預期 (2015-07-17) (圖)
六投資策略應對動盪市 (2015-07-17)
韓股投資價值正在浮現 (2015-07-17)
「土十條」將落地 環保業前景佳 (2015-07-17)
為何供應多樓價仍升? (2015-07-17)
百家觀點:債台高築全是希臘的錯? (2015-07-14) (圖)
熱點透視:亞洲通縮風險增 需印鈔挽狂瀾 (2015-07-14)
A股最艱難時刻應已過去 (2015-07-14) (圖)
漸去槓桿 A股發展更健康 (2015-07-14)
歷史看今天 股災後樓災到嗎? (2015-07-14) (圖)
財經述評:美市中概股退市回歸路漫漫 (2015-07-10)
百家觀點:滬港兩市變化急 以學習心態應市 (2015-07-10) (圖)
英國第二大港口第四季營運 (2015-07-10)
股災料對港樓市衝擊有限 (2015-07-10)
越南經濟增長動力可保 (2015-07-10)
淺談希臘債務問題 (2015-07-10)
線上教育增長潛力看好 (2015-07-10)
百家觀點:A股眾多偶然性值得深思 (2015-07-07) (圖)
A股高槓桿風險釋放需時 (2015-07-07)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財富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