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幾經折騰,希臘債務危機終於有個了斷,歐元區一眾成員可以舒一口氣了。
永豐金融集團研究部主管 涂國彬
千呼萬喚,幾經折騰,近月的希臘債務危機,終於有個了斷,歐元區一眾成員,可以舒一口氣,而希臘人民迫在眉睫的財困,也可即時有點生機。
是的,過去一個多月,不多不少是一次耐力的挑戰,為與會者,以至全球各地投資者,帶來少有的緊張刺激。說是緊張,外界一般愛理不理,只關心各種資產價格的變動,投資者就是這樣子,是天性,也是天職,沒什麼好說的。只是透過真金白銀的押注,也着實告訴大家,在媒體報道分析以外,另一個層次的觀點,究竟怎樣看待。
以此觀之,上周所見,外圍市場,各種資產價格,並無太大變化,顯然,人人都知道,希臘當地公投結果,只為領導人有個下台階,當日的強硬態度,不是他本人執意的要搞麻煩,多生事端,而是當地人民真的不滿意緊縮的方案,大比數的反對之,即使大家都明白,投票還投票,即使否決方案,仍得尋求新的援助。
新方案較原來的條件更苛刻
結果是,希臘在早前的限期屆滿後,無力還債,財困一天比一天嚴峻,只好重新呈上一份新的方案,甚至比原來與會方提出的,條件更苛刻,而這也只是反映政治和經濟現實,缺錢的不是債權人,而是希臘,你當日公投否決原有方案是容易的,但要自行再提交的,不可能比原初的更寬鬆,否則,當日參與的,尤其是歐元區的老大德國,沒有下台階。
事實上,若論賴債,德國是近代史上有名的。一次大戰時戰敗,多國對其開出苛刻的條款,結果愈來愈難滿足,只好走上乾脆不還一途,而過程中,催生了納粹黨和希特勒,這些都是眾所周知的歷史大事了。
如今,德國人民可能覺得,為何要自己津貼別國?尤其這些別國,競爭力低,外界印象,往往負面,多着重其福利太優厚,不事生產等。
可是,若回看德國本身的歷史,當可發現,真正危機出現後,資不抵債,入不敷支,而又未能從經濟實力中產出足夠的償還能力,絕對可以是無底深潭,是結構性的,這一點,不論哪個民族,都是同一的經濟現實。
生產競爭力低 經濟產出不濟
的確,雖然外界報道分析,一般多以為希臘一直以來債重難返,但其實,在金融海嘯前,其債務相對於其國內生產數值,只是單位數之譜,但這個比率隨後卻急升,原因不難明白,就是金融海嘯後,本身弱勢的經濟小國,生產力和競爭力俱低,復原能力亦低,短期內,不單要有借貸,更要刺激經濟,才能擺脫困境。不幸地,當時做不到這一點,結果是,比率中的分子項,也就是債,的確多了,但更關鍵的是比率的分母項,也就是經濟產出不濟,才有債務比率大升的這一回事。
如此看來,可又不能完全歸咎希臘人民的生活模式或福利制度什麼,這種困境,別國一樣可以有,處理不當是自我實現的預言,更是惡性循環的那一種。■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