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熱點透視專欄作家 Andy Mukherjee
亞洲各國或需印製新鈔,方能力挽狂瀾。區內通縮風險隨着油價下跌而升高。為債台高築家庭的銀行賬戶挹注資金活水,或許比勸說銀行資助新投資案更加有效。
原油價格較5月高點下挫17%。中國股市崩跌,加上歐元區的未來堪慮,可能令情勢更加雪上加霜。能源價格下跌不足以再度帶動消費者支出的原因有二:其一,消費者已然負債累累,尤其是韓國、泰國、馬來西亞及新加坡。其二,亞洲諸多產能因全球貿易不振而遭到閒置,這或將意味着薪資增長將連續第二年出現停滯。
可減稅刺激消費 吸納產能
這對國內消費極為不利。各國央行或可印製新鈔,交由銀行進行放款。但產能過剩使得有利可圖的投資契機難尋。正如同西方一樣,亞洲推行的量化寬鬆更有可能助長資產泡沫,而非刺激就業及薪資增長。放寬財政將更有助益,尤其是各國政府為債務纏身的家庭降低稅負的話。
但是,要由誰來買單呢?人口急劇老化,使得亞洲各國政府擔心債留子孫。倘若減稅可由貨幣當局間接融資的話,就沒有這個問題了;各國政府可出售債券,央行則在市場買進後持有。隨着時間的推移,減稅就會達到預期的效果:消費者支出增加將吸納過剩的產能。而通縮疑慮也將消退。
目前沒有太多別的好選項。區內利率已然極低,亞洲貨幣貶值,且通脹低落-除了印度及印尼。油價暴跌只會使得消費者物價更難翻升。中國可能「陷入債務-通縮」的惡性循環,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前委員余永定近期警告稱。有鑑於這些風險,印製新鈔以期力挽狂瀾,或許值得一試。■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