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分析認為,目前中國做的,是常規化的行動,不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不應混為一談。資料圖片
永豐金融集團研究部主管 涂國彬
過去一兩周,全球金融市場,不無上落,例如歐元和油價,都有回落,但論到險象,倒也不見特別強烈。有此背景,多少是拜全球央行所賜。可不是嗎?當前最大的經濟體,由美國到中國到歐洲,都是以寬鬆為主調。
是的,美國9月份不加息,雖然不代表10月和12月不加,尤其聯儲局主席耶倫,不只一次在公開場合說過,希望在年底前有一次加息;但幾乎接着,她又要補充一句,就是局方並非志在必得,加不加看數據,若有新的因素出現,不加就不加,沒有必然要加的壓力。
當前加息屬象徵性舉動
如此一來,大家不難想到,當前加息,純粹為這幾年量寬時代的一次象徵性結束,並非從傳統意義上的貨幣政策所必需。畢竟觀乎失業率大降而通脹目標未達,即可見一斑。
至於中國,剛過去的一周,人民銀行公佈降息降準,可以說是大家意料中事,只是具體日子和時間,甚至力度,沒法子說得準而已,但大方向,人人都明白。事實上,內地經濟下行壓力,既可以從公佈的經濟增長率保不了七去看,也可以從其他數據過去數十個月的趨勢去看,更可以從經濟政策上,傾向以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雙管齊下,一起刺激經濟去看。
誠然,正如官方定調,從來沒說過一定要保哪一個水平不可。反過來,外界傾向對號入座,自行解讀,認為若要未來十年把經濟規模翻一番,則起碼要每年複式增長百分之七以上。
市場消化中國經濟放緩
無論如何,如今看來,經濟增長放慢是人人接受的事實,只是具體公佈的數字如何,當中意義如何,可能有不同的理解。這樣一來,則降息降準,多作一兩次,甚至變成更頻密的舉動,都不是令人意外的了。正如央行公佈時,以問答形式準備了的解說,當前的降息降準,與外界以為是量寬的舉動,是有着不同。
人行舉措並非非常手段
的確,量寬是以央行增加貨幣供應,然後在市場上買入資產。過去一段日子,在歐美市場,經歷金融海嘯,便實行了這種動作,那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跟平常日子,一個央行調節本身的貨幣供應,是不同的。目前中國做的,是常規化的行動,不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可別混為一談。
不要漏了歐洲。上周歐洲央行行長的發言,令大家聯想到,量寬和相關動作,只會有增無減,以應付當前困境。歐元應聲大跌,可不是說笑的。
凡此種種,為當前資產價格帶來一點喘息的機會,見諸於避險情緒之低,確是央行做的工夫所致。■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