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圖為大亞灣核電基地。資料圖片
何天仲 比富達證券(香港)市場策略研究部高級經理
日前國家主席習近平正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其間雙方宣佈了一系列經貿協議,而核電合作無疑是重頭戲之一。事實上,自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洩漏事故之後,全球核電發展一度陷入停滯,內地也不例外。
不過,隨着近年內地更安全、更先進的「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通過驗證,內地核電開始重啟,內陸核電建設以及核電技術出口迅速成為重要國策之一。由於核電技術門檻高,投資規模大,且周期較長,內地核電行業發展前景惹人憧憬。
核電缺口大 發展潛力巨
截至今年8月中旬,內地在運或具備商運條件的核電機組共有26台,在建核電機組25台,二者相加總數位居世界第三。據國家能源局統計的數據,截至2014年年底,內地核電全口徑發電設備容量1,988萬千瓦,較上年大幅增長36.1%。不過,根據內地政府「十三五」期間核電發展的規劃,到2020年底前發電能力將提高至5,800萬千瓦,在2014年的基礎上,還需提升近2倍,可見核電缺口仍然非常巨大,預計未來5年可保持高增長勢頭。
「華龍一號」技術具競爭力
內地中部地區受自然條件限制,風電及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難以發展,而火電又趨於飽和,且會造成污染,發展核電成為最優選擇。近年中廣核(1816)和中核的研發的第三代自主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已趨於成熟,核電安全性大幅提升,相信內陸核電建設將會更傾向於採用「華龍一號」技術,一方面新技術更加安全高效,另一方面也可積累商用經驗,有助將新技術出口至海外市場。
今年5月開工建設的中核集團福建福清5號核電機組,以及下半年即將開工的防城港二期工程,均採用「華龍一號」技術。出口方面,中核今年上半年與阿根廷達成合作意向,向其出口「華龍一號」核電技術;而近日中廣核向英國出口的也是「華龍一號」技術,均顯示中國核電技術已得到國際認可。中國核電技術成熟,且成本優勢大,加上有國家的大力支持,未來料可獲得更多訂單。
產業鏈方面,短期來看上游的特種鋼材及水泥,中游的核電設備供應商都將明顯受惠。其中,核電設備佔核電站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高達50%,主要包括核島(23%),常規島(15%)及輔助設備(12%)等,核島等設備供應商將可率先受惠核電建設提速。整體而言,核電技術出口短期內難有大規模突破,內陸核電建設仍是行業主要的增長動力,核電設備供應商的發展值得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