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岳 香港專業人士協會副主席及資深測量師
發展局近日首次召開「土地供應論壇」,規劃師、建築師、工程師、測量師及園境師五大專業團體參與,就土地需求及供應交流意見。發展局局長陳茂波致辭時表示,未來30年香港將增加50萬戶,需要相當於3.5個沙田新市鎮的土地才能應付,單靠發展市區空置土地不能解決問題,所以需要開拓鄉郊及填海,方可成為「宜居置業的大都會」。多位與會者認同增加可供開發土地的迫切性,並就不同解決方法及需要關注的事項發表意見,發展「綠化地帶」有爭議,有建議政府研究發展個別生態價值較低地點的可行性。
停頓開發土地產生後遺症
筆者出席論壇時指出,現時房屋問題嚴重,源於97後樓市轉低潮,至沙士時港府財政緊絀,當時停頓了涉及大量基建支出的開發土地工作。08年雷曼事件之後,全球量化寬鬆,資金湧入本地樓市,一時間房屋供不應求致推高樓價,衍生出劏房以至公屋輪候者愈來愈多等近年一系列房屋問題。開發熟地需要十幾年,97前開發的將軍澳新市鎮,其土地至近年才可陸續推出應市,現時面對的房屋問題是當時停頓開發土地的後遺症。
陳茂波說,現時香港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高達2.7萬人,人均居住面積只有10多平方米,與孟加拉達卡及印度孟買相提並論,卻遠遠落後於其他發達城市如新加坡等。在已開發的土地上提高發展人口密度,代價是現有居住環境更加擠迫,這亦不符公眾期望。多個學會講者均原則上贊同政府現時短中期覓地大方向,包括在維港以外填海造地,研究開發巖洞及地下空間。開發郊野公園外圍「綠化地帶」則較具爭議性,但透過更多討論,辯證長短,大家可以認清香港發展需要而作出取捨。
應探討發展「綠化地帶」
測量師溫文儀感慨地說,不少市民屈居在環境惡劣的劏房,認為保護郊野公園的同時,應該先平衡保障市民住屋需要,建議政府就發展「綠化地帶」進行策略性研究,探討發展可能性。測量師學會陳昌傑提出,政府處理審批發展項目如審批圖則以及補地價等程序有改善空間。
就前者來說,屋宇署和地政署審批建屋圖就並不協調,兩者對同一個圖則就有不同審核標準,另外,現時城規限作綜合發展區CDA或有修訂檢討的需要。筆者覺得建築師學會何文堯提出的環保預製件填海方法以及地積比轉移等都值得進一步研究。
除此之外,亦有講者關注未來人口老化對房屋及社會設施如醫院等的需求和質量改善問題。亦有關注商業及其他用地的需求。總的來說,今次研討會是成功的,成功在於把土地房屋發展的專業人士的普遍關注及提出意見及建議兼收並蓄一個討論平台,相信當局會在檢討今次論壇所得成果後,會再深化推廣到社會廣大階層,作出更廣泛的民意收集以制定未來政策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