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國彬 永豐金融集團研究部主管
投資者經常覺得奇怪,何以好消息會沒有好表現,壞消息沒有壞表現。例如,近來中國領導人先後訪美和訪英,按理應有相當炒作,但為什麼有些投資者總是覺得,偏偏自己選對了題材,但押了注的就是沒有想像中的可觀回報呢?這是一個很常見的問題,既因為常見,所以普遍,而既因為普遍,則有本質上不得不處理的難題。
就以近來訪問為例,投資者的着眼點,肯定是出訪時獲得何種規格的接待,而送出的大禮規模怎樣,例如包括些什麼大買賣等。而近來所見,隨行者若有企業家,則相關企業的好處,大概也可以包括在內。
猜想過程也可有相當押注
然而,新聞不會完全是新的。若有些事件,其實是大家意料中事,或大體上有跡可尋,單是這個猜想的過程,即使並未完全掌握證據,也可以有相當的押注。不同人需要不同的證據,不同程度的可信性,才會有不同的押注比例及金額,以至押注的方式和時機,都各有不同。故此,當大家只從本身的預期和行動着眼,則難免以偏概全。
事實上,正如上述例子所見,關於可能潛在簽定各種大型合約,作為大家的見面禮,或是交個朋友的好意,有些是常見的舉動,投資者早已有行動,有些是較少見的,可能到新聞出來才有炒作,但說到底,總不可說成,唯有等只有新聞出現後,才開始計算炒作,才是合理的計算基礎。
應從市場參與者角度考量
既是如此,則連計算比較的基礎也不清楚,哪個時點是事件的開始?哪些資產價格才是相關?哪些投資者的行動才是採用相干的證據,或與事件有關?如此種種,看起來似乎很學術的問題,其實不只對於研究財經的人(特別是專研事件對資產價格影響的學者)有用,即使是普通投資者,若對於這些問題有多一點掌握,或多或少便明白,你不單有本身的觀點,也可以設身處地,嘗試了解其他市場參與者的角度和立場。
當然,也有一些情況,除了是早有預期,早有炒作,後來者是後知後覺,為先知先覺者高價接貨;更有些時候,其實量度一件事件屬於好消息或壞消息,也不是容易劃定界線的。上市公司發通告,不論字眼有沒有盈警或盈喜等,若影響重大,投資者也可以對號入座,而就算是盈警或盈喜,若相關的影響程度,超過或不足外界普遍預期的水平,則所謂盈善或盈喜的震撼力,也會有所不同。
也以上述外訪帶動市場憧憬為例。究竟基建鐵路要何時炒作才合理,當然莫衷一是,但就算是外訪帶動更多合約,那對於相關企業的股票投資者,又是否一定好呢?那得看你着眼於帶動的合約定單的數目,抑或毛利率,抑或應收賬的壞賬率,人言人殊,實屬難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