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富達證券(香港)市場策略研究部高級經理 何天仲
上周五晚內地央行宣佈新一輪「雙降」,1年期存款與貸款基準利率同時調低25點子至1.5%和4.35%,以及下調人幣存款準備金率50點子,同時宣佈取消存款利率浮動上限。「雙降」無疑可減輕企業借貸成本及增加市場流動性,利好實體經濟。由於9月CPI為1.6%,高於1.5%的存款基準利率,本次降息意味着中國正式進入「負利率」時代,未來再進一步降息機會甚微。同時,繼放開貸款利率,本次放開存款利率限制,顯示內地利率市場化已基本完成,有助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提速,值得關注。
改革開放以來,內地經濟持續高速發展,GDP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在國際貿易中也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落後的金融體系限制了人民幣的流通性,人民幣在全球未能獲得與中國經濟實力相對應的地位。實現人民幣國際化,不僅有利於提升中國在國際地位和話語權,增強軟實力,而且能夠規避匯率風險,提升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的需求。
利率匯率市場化 助入SDR
因此,近年內地經濟推動金融改革,其核心內容便是利率市場化及人民幣國際化,其中利率市場化是實現人民幣國際化必不可少的一步。2013年7月內地央行已放開貸款利率,但2014年底存款利率的放開才開始提速,一年期以上存款利率浮動上限不斷放寬,直至近日完全取消,至此人民幣利率市場化基本完成。過去一年利率市場化提速,一方面是為了紓緩經濟下行造成的壓力,另一方面也為人民幣國際化鋪路。
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個重要基礎是匯率市場化,內地央行也在積極推動。2012年4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每日浮動幅度調整至1%,標誌着此輪匯改拉開序幕。
2014年3月,央行再度擴大匯率浮動區間至2%。今年8月,央行決定由做市商綜合考慮市場因素來調整匯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浮動市場化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為人民幣國際化定下重要基調。
加入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是人民幣國際化近期的重要目標。實現利率市場化及放寬匯率定價,都有助人民幣加入SDR。但同時也需留意,匯率放寬後,人民幣買賣價差擴大,波幅也變大,中央穩定人民幣匯率的成本也加大。今年8月匯改新政實施後,人民幣貶值預期升溫,中央拋售了大量外匯儲備才穩定匯價,代價巨大。
筆者相信,隨着內地金融行業改革不斷深化,市場資金成本有望下降,資金流向也更加合理,利好經濟發展。利率市場化直接利好非銀行類金融企業,而內銀長遠來看息差難免收窄。同時,人民幣國際化也是「一帶一路」等國策的重要補充,對內地及與中國貿易往來緊密的國家,也會產生重大影響,值得留意。■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