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業界提議施政報告可以提出發展低價值的郊野公園地皮。資料圖片
香港專業人士協會副主席及資深測量師 陳東岳
現今社會年輕人不單面對「上車難」,更甚的是「上樓難」。房委會最新數據顯示,輪候公屋的單身人士五年來不斷增加,當中未夠30歲又有大專或以上學歷的青年,增速尤其快,願意接受「凶宅」編配的人也多了,不排除有大學畢業生希望入住公屋或以此作為購買居屋的捷徑。
最新數字,截至今年三月底,按照「配額及計分制」新登記輪候公屋的非長者單身人士,四成是在登記時尚未畢業的學生,而輪候冊內具有大專或以上教育程度又未夠30歲的人士,所佔比例由2011年的26%, 按年激增至今年的43%。
現時公屋輪候者逼近三十萬大關,當中近半屬於單身人士申請者,要透過配額及計分制度輪候公屋。房署調查顯示,於去年四月至今年三月期間,共有四萬八千人新增申請公屋,當中二萬多人是透過配額及計分制申請公屋的單身人士,而高達四成於登記時仍是學生,比例較對上一年的三成六為高;在30歲以下的新增申請者之中,屬於學生的比例是六成六。
學歷方面,具有專上或以上教育程度的比例達到四成六,30歲以下的申請者,擁有大專或以上程度的比例更達到四成三,比例在過去五年逐年上升。至於特快公屋編配計劃也見踴躍,原來不太受歡迎的單位,現時也不乏問津者,料有申請者借此為跳板,繼後可以以較高分配額的綠表申請居屋。
年輕人渴望有自我空間升溫
高學歷年輕人及早申請公屋,上升趨勢明顯,反映相當部分年輕人對大學畢業後,靠就業賺取薪金,慢慢儲蓄首期去置業,這個傳統模式漸漸失去信心。當中首置資金門檻高是主要原因,但現時年輕人渴望有自我生活空間亦有關係,否則與父母同住,待工作至一定年資,儲夠首期並且薪金上升到可負擔每月供樓,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部分年輕申請人甚至不介意入住曾有事故公屋單位,為的是搏取以綠表身份,加大買居屋的中簽機會,目的是加快圓上車夢。
香港社會市民側重於物業,跟樓價在過去十多年長升長有有關,住宅物業屬不動產,價值愈升高時愈有人高追,怕日後更貴;反之在跌市時,價值愈低愈少人問津,怕購入後樓價下跌。要扭轉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很困難,過去經驗顯示,除了97金融海嘯後以致繼後沙士肆虐期間,才真正沒人願意買樓。或許近年港府大張旗鼓推動增加土地的重要性,本來對此不太在意的年輕人卻留意到香港可供發展的土地不足,而社會上阻撓政府開發土地的人士卻不少,既然開發土地難,部分年輕人為自己長遠打算,及早排隊輪候公屋,以便早日搭上置業列車。
作為期望管理,有人建議政府應構建土地數據庫,並且提高其透明度,以備公眾可知悉政府土地儲備的狀況。筆者對此抱保留態度,假如未來真的能夠落實大量新增土地供應,那麼做好「土地數據庫」沒有問題。但在現時的情況,中長期土地供應計劃如維港外填海造地及開發新市鎮等,實際上是否能成功實現,還是有待細節出台並有賴獲得社會廣泛民意支持才行。長遠來說,港府規劃能夠確保提供足夠應付社會未來所需的用地並且顧及每年賣地收益,對本港長期可持續發展以及財政穩健很重要。
近日有建議研究把郊野公園周邊尤其生態價值低的土地,釋放總面積的5%作建屋及其他民生用途,筆者認同值得研究,假如能夠落實,公屋輪候冊有望縮短,大學畢業生亦有機會早日圓上車置業夢。■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