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蝶
鄧樹榮導演的《馬克白》是由倫敦莎士比亞環球劇場及香港藝術節聯合委約製作,在去年八月已於倫敦首演。莎士比亞是環球劇場奠基者之一,環球劇場便是孕育這位大劇作家的搖籃之一。香港製作的莎士比亞劇目能夠在這個劇院上演,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我沒空到倫敦看它的首演,倒在香港藝術節重演時看了。
在鄧樹榮的《馬克白》中,馬克白和妻子馬克白夫人穿上今天的衣服,但其他人的服裝卻是中國古代。一開場時,字幕以deja vu(既視感)解釋二人跟着在戲中所發生的事情,所以他們是現在的人物。其餘人物在他們的deja vu中出現,所以穿上古裝,卻不知道是否真的存在。
Deja vu字面解作似曾相識,即我們在腦海中閃出其實從未遇上的事情或場景,卻彷彿好像在某時某地經歷過,令我們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在《馬》劇中,這對現代夫婦到底有沒有經歷過那段發生在古代驚心動魄、因野心而最後雙雙賠上性命的弒君記?連他們也不肯定。導演加入了這個演繹,一齣劇頓時變成實質上不存在,只是二人腦海中一些影像或活動。就好像我們追看了數十載的叮噹和大雄的故事,最後作者告訴你,原來我們一直以來所看到二人如何相知相愛的動人故事和教人感動得掉淚的友情,其實只是患上自閉症的大雄腦海的幻象而已。當然,一場只令觀眾經歷兩小時的deja vu的殺傷力自然無法一朝摧毀讀者數十載的感情和信任。
舞台劇本來就是虛幻的。無論劇本故事是否現實生活的再現,台上演員的感情如何真摯,佈景設置如果像真,觀眾如何因看得投入而付出淚水和笑聲,只要幕一下,剛才演員所經歷的一切,觀眾所看到的一切,全都立即不再存在,因為它本來就是假的,不是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過的。
舞台上的戲本來已經不是真實的,《馬》劇中那對夫婦自然亦是虛構的戲劇人物。可是,我們這次在舞台上看到的並不只是由一班香港演員演繹一個莎士比亞的《馬克白》劇本,而是這對夫妻(或一男一女)在腦海中經歷的一段弒君案。當夫妻二人返回「現實」(這兩個角色的現實,而非觀眾的現實)時,他們和我們才知道原來他們沒有(或未必)殺了鄧肯王。不過,他們不太肯定,所以他們在舞台上猶豫。
他們當然不可以肯定,因為誰敢保證弒君犯上的事情真的沒有發生呢?只要一天有人類的話,一天就會有野心與人並存。當眾人都抬頭望着上層擁有的權勢財位時,總有一雙手會像初時的馬克白夫人般,按捺不住不介意沾上別人的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