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歷史與空間:身後難評李德立

2016-10-11
■李德立在廬山的「玻璃屋」。 網上圖片■李德立在廬山的「玻璃屋」。 網上圖片

張桂輝

在廬山「月照松林」的密林深處,有一座門窗緊閉,既舊且廢的別墅,因其大量採用木材和玻璃做建築材料,被廬山人稱為「玻璃屋」。其主人就是廬山近代別墅區的開創者--英國傳教士李德立。

中秋節前的一天上午,回廬山探親過節的我,在岳母的引領、妻子的陪同下,專程前往「玻璃屋」一探究竟。李德立別墅位於廬山東谷北側山坡上一片松林中,建於1898年,單層結構,坐西朝東,別墅的正立面和北立面有用落地式玻璃窗封閉的外廊。為了防潮,地下修有高約1米的地洞。我觀察到,地洞石壁上,每間隔三米左右,就留有一個高30厘米、寬15厘米的長方形通風孔。考慮之周全、設計之精心,由此可見一斑。

1864年,李德立出生在英國蘇格蘭肯特郡。1860年,九江被迫成為對外開放的口岸。許多西方冒險家爭先恐後、接踵而至前來淘金。1886年,22歲的李德立攜帶一本世界地圖、一本英國傳教士編寫的《來華指南》,隻身來到中國。雖然與其他淘金者有所不同--身上穿荈Д苳h的衣服,而實際上,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洋商人。是年冬天,李德立冒蚅Y寒登上廬山。頭腦精靈、善捕商機的李德立發現,長江沿岸不少城市每到夏天就酷熱難耐、瘟疫肆虐,許多在華西方人都希望有個避暑的好去處。而廬山正是不可多得的避暑勝地。於是,他決意在廬山大顯身手、大發其財。十二集大型電視專題片走遍中國--《廬山往事》第一篇--《李德立的別墅夢》中有這樣一句話:「他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西方傳教士,卻有茪悒耵爾g商頭腦」,可謂切中肯綮、恰如其分。

彼時的清政府,雖然腐敗無能,但對洋人買地,還能嚴格控制。貪婪而又狡猾的李德立,便想到一個「迂迴辦法」--買通一個當地人,由其出面與地方官員交涉,希望在廬山租一片地。開始進展頗為順利,官方爽快答應下來。後來,發現李德立不是中國人,而是外國人,便斷然收回了租地契約。煮熟的鴨子要飛了,李德立既不死心,更不灰心。這回,他想到了走上層路線。結果,在九江道台的施壓下,李德立只找了一個中國人代理,就將廬山東谷一片面積4,500畝地勢平坦、水源充足、陽光明媚的寶地承租下來。

欲使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當廬山百姓得知這一消息後,以「開發會破壞龍脈」為由,義憤填膺地前來找李德立的麻煩。之後,雖有英國領事替李德立出面,但德化縣衙暗中抵制。結果,李德立租地的如意算盤打得並不很順,而且一拖就是近十年。1894年,甲午海戰中,清政府敗北,李德立乘機請英政府出面再次加壓。損兵折將、焦頭爛額的清政府終於屈服了。1895年11月29日,英國駐九江領事與潯陽道台代表雙方簽訂了協議,了結了這場馬拉松式的土地糾紛案。不過,地方政府明確要求李德立退回牯牛嶺、女兒城、大校場、講經台、九峰寺一帶土地。

弱國,非但無外交,而且任人宰。根據所簽協議,李德立以每年12千文銀的租金,租下長沖谷1,029畝土地,租期為999年。這是一個顯失公平的契約,名為花錢租地,實為巧取豪奪。隨即李德立成立了「大英執事會」,正式拉開牯嶺開發建設的序幕。1896年成立、位於廬山河東路197號一幢二層別墅的「大英執事會」,當年是管理廬山的最高機構,最初由七名英國傳教士和兩名美國傳教士組成。由於執事會包攬了廬山所有事務,從一開始就將中國政府拒之門外。在西方殖民者看來,他們才是廬山的主人,這裡的一切,自然應該由他們說了算。李德立是該會的首任主席。

在廬山東谷的李德立紀念館裡,至今珍藏茪@幅「廬山別墅規劃圖」。當年,李德立租下廬山土地後,不僅請來教會的英國工程師甘約翰進行測繪和規劃,把這塊寶地劃分成279號地,每一號地面積約3.7畝,而且請來了德國工程師李博德,協助他建造夢想中的別墅世界。李德立不單規定,每塊地只許建一幢別墅,而且要求凡在廬山建築房屋者,必須在房屋周邊、附近植樹20棵。同時,從保護環境和水源的角度出發,規定污水不准排入小溪,建房必須確保排污;垃圾不准隨便堆放;樹木一律不准砍伐。李德立自己還先後從日本、英國帶回柳杉等樹種在廬山播種。

栽下梧桐樹,引得百鳥來。據《廬山續志稿》記載,鼎盛時期,在廬山居住的歐美國家人口多達4,000餘人,其中,不少人常住廬山。這些外籍人員,為廬山工商業的發展、市場的繁榮,提供了條件。為了解決外籍人員子女的教育問題,相繼在廬山修建了三所外國學校--美國學校、英國學校、法國學校。因有高手助力,廬山別墅的開發,從一開始就呈現出較高的水準--把建築物巧妙地鑲嵌在景物中,實現人居與自然天衣無縫的融合。前些年,一位浙江的房地產老闆,在參觀了李德立紀念館、細看了「規劃圖」後,認為「李德立是我們這個行業的鼻祖」。

1928年,李德立將廬山的經營權轉讓給一個香港商人,離開中國去了新西蘭。此時他已青春不再,他把一生中最寶貴的時光留給了廬山。同時,也給廬山留下了一段複雜而又難言的歷史。1935年底,經過五次談判,中國政府正式將廬山英租界收回。此時,距離李德立999年的承租期,僅僅過去了40年。4年之後,李德立在新西蘭病逝。

李德立廬山買地的行徑,雖然促進了廬山的開發與發展,但其性質無疑屬於巧取豪奪。不過,平心而論,若非清政府無能,李德立即便是隻狡猾的狐狸,也吃不到廬山這塊「肥肉」。「1895年,是廬山命運轉折的一年。沒有這一年,就沒有今天的牯嶺。雖然這一年廬山被宰割,這是民族的恥辱。然而,沒有這一年開始的租界時期,也許廬山還沒有開發,沒有那麼多政治名人登山,就沒有那麼多政治事件發生在廬山,廬山就沒有那麼高的知名度。」(《百年名人與廬山》P193)從這個角度講,李德立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既不好說,也說不清。

老版《三國演義》片尾曲《歷史的天空》中有這樣兩句歌詞:「擔當生前事,何計身後評。」時光似水, 歲月如梭。李德立當年繪製的廬山規劃圖已經泛黃破損,而廬山別墅卻洗淨歷史浮塵,煥發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展示茪ㄓZ的建築風格,成為吸引中外遊客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對於貪婪心與責任心並存的李德立而言,當年在廬山的所作所為,還真是蓋棺難定論、身後也難評呢。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