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何以人人看淡 美港股市上升

2017-02-18

周全浩 退休大學教授、資深金融評論員

特朗普於去年11月9日當選美國總統後,美股迭創新高,本周二(2月14日)道指收於20,298點。港股一向跟隨美股升跌,固然有時間差,變動幅度未必一致。今次港股亦隨之上升,由去年12月28日的21,488點,升至本周三(2月15日)的高點24,067點,不足兩個月升了2,579點,升幅達一成二。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何以目下一眾專家皆看淡(或不敢看好)港股後市,但恒指卻冉冉上升呢?筆者覺得原因有兩個:

兩個原因致港股再升

第一個原因,股市的升跌,源於大戶的收集及派發過程,而過程需時。如大跌市時,大戶會施施然入市收集不少廉價股份。待客觀環境改善,股價便反覆回升,大升市來臨時,大戶便暗中派貨出來,而且越沽越高。一段時間後又轉入跌市,升升跌跌,周而復始。

以美股為例,大選前市場充斥着釵h不明朗因素,很多分析者都有引用,包括兩位候選人特朗普和希拉里爭拗不斷,選情前景未明,市場又難以預測聯儲局未來的加息步伐及幅度。此等情況下,人人皆不敢入市,但大選後美股卻屢創新高,令人感到很奇怪。種種跡象顯示,聰明錢可能趁這個「不明朗」時刻,不動聲色地大量買平貨。

同樣道理,恒指於去年1月跌破兩萬點後,大戶應已大量吸入,自2008年起(金融海嘯爆發後),港股跌穿兩萬點水平的時間不多,21,500點以下為適合低吸的區間。由此推論,去年二月最低見18,267點, 意指18,267至21,500點為一個股份收集區。

現時港股重返21,550至24,500點的大徘徊區,(過去九年港股大部分時間皆在此區域內浮動),符合「均值回歸」的原理,即是經大升或大跌後,趨於回歸長期移動平均線上下波動。

第二個原因,目下舉世資金充裕,尤其自金融海嘯後,西方各大國猛印銀紙,信貸寬鬆,銀行超低息借貸,各類基金及其他替人管錢的機構,甚有誘因利用廉宜的資金,在各類資產間炒出炒入,博取回報。若然成功可分取豐厚的花紅,不幸失手,那只是客戶的損失,最糟糕的情形下,便關閉基金,遲些組織新基金。

無疑西方國家的債券價格下跌,因為投資者知道將加息,亦即資金由債市流走,問題是流了去哪裡?筆者估計一部分流入了股市,於是世間股市紛紛上升。

聰明錢的流動往往先人一步,而且不動聲色,到市場察覺之時,股價已開始向上推高。此乃美港股市目前的最佳寫照。

現時情況與09年相似

其實現時的情況與2009年相似。2008年爆發環球金融海嘯,恒指於該年10月見底跌至11,015點,經反彈後於2009年3月再次跌落11,344點,當時個人於本港一份領袖性的財經報章的專欄指出,金融海嘯只是一次財富大轉移,資金並無從世間的體系流失,大金主必須將資金放於某些資產類別,而股市為其中一個重要類別,加上當時股價低殘,因而力主趁低吸入。無奈一眾專家及學者誤信「華爾街」分析者之言,害怕出現「雙底衰退」,大聲叫人勿入市,恍似目下的情景。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客觀消息」如何演繹,向來悉隨大資金擁有者的決定,因此所謂「客觀消息」或「市場形勢」並非決定性因素,實際上是由大戶的買賣行為(資金流向)所決定。因此,要能較準確預測大市走勢,需要一套能捕捉大戶手影的測市系統,分析者具備客觀的思考能力,而且無欲無求的獨立人格。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