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論壇 > 正文

【財經評述】內地貨幣投放基礎轉向國債

2017-06-16
■近年人民幣貶值預期升溫,內地外匯佔款增長明顯放緩。 資料圖片■近年人民幣貶值預期升溫,內地外匯佔款增長明顯放緩。 資料圖片

劉雅瑩 中銀香港分析員

近年,由於人民幣貶值預期升溫,內地外匯佔款增長明顯放緩,制約了人行依靠外匯佔款投放貨幣的能力,同時促使內地的貨幣投放機制發生改變。2015年以來,人行不斷創設新的貨幣工具來投放流動性,一定程度上增強了貨幣投放的主動性和獨立性。然而,由於內地國債市場的發展程度,依靠新型貨幣工具來投放流動性這一方式仍受制約。至於內地國債市場規模較小,以及國債收益率曲線的不完善,均影響荍Q率市場化的進程。

外匯佔款增長乏力

2012年至2016年這5年間,內地年均基礎貨幣規模達28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明顯超過外匯佔款規模24.7萬億元,人行已無法完全依靠外匯佔款來投放基礎貨幣。為此,人行於2013年初創設了SLO和SLF兩項新工具,並在2014年創設抵押補充貸款(PSL)進行流動性投放。同年9月,人行創設中期借貸便利(MLF)作為中長期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工具。2016年2月,人行將原先每周二、四的公開市場操作改為每個工作日均開展操作,顯著提高公開市場操作頻率。2017年初,人行還推出臨時流動性便利(TLF)來緩解短期的流動性緊張。

自人行開始採用新型工具來彌補基礎貨幣供給缺口以來,人行公開市場操作和MLF的投放量顯著增加。據統計,2016年央行通過逆回購向市場投放的流動性共計24.8萬億元,是2015年的6.7倍;通過MLF向市場投放的流動性共計5.5萬億元,是2015年的2.4倍。新的貨幣形成機制亦對基礎貨幣投放格局產生影響,央行流動性管理從過去使用外匯佔款的被動對沖轉向使用MLF等的主動管理。在貨幣形成機制轉變的背後,貨幣投放的信用基礎開始由外匯轉向國債,意味茼b人行不斷完善貨幣投放工具的同時,不能忽略抵押品框架的管理。

銀行抵押品趨不足

由於人行創設的新型貨幣工具均需由商業銀行提供抵押品,故隨茬o些操作規模的增加,未來抵押品不足問題將凸顯。目前,人行進行公開市場操作、MLF和PSL其所需的抵押品(即利率債)總規模大約為11.4萬億元,低於今年2月底商業銀行持有的利率債規模15.5萬億元。事實上,銀行還需考慮為滿足流動性覆蓋率(LCR)考核所需持有的利率類抵押品規模。LCR是銀監會用於監管內地銀行業流動性風險的重要指標,其定義為(合格優質流動性資產/壓力情景下的未來30天現金淨流出量)×100%。據市場估算,為滿足LCR考核需求,全部商業銀行需要利率類抵押品約為12萬億元,疊加長期資金MLF所需的抵押品約4萬億元,一共16萬億元,已小幅超過了目前市場上的利率債存量15.5萬億元。目前多數股份行、城農商行的LCR均低於100%,故中小行在接受人行資金時更容易出現抵押品不足的問題。

人行擴抵押品框架

人行投放基礎貨幣方式的轉變,意味茬f幣投放基礎將從外匯資產轉向國家信用。觀察全球可見,各國貨幣當局普遍將基礎貨幣的創設與國家信用直接掛u。和其他國家一樣,內地在擴大公開市場操作的同時,亦需要有體現國家信用的各類國家債務工具(如國債、政府支持債券等)作為支持。然而,當前內地國債規模遠未能滿足基礎貨幣的投放需求。數據顯示,2010年後美國國債佔M2的比例持續超過100%,中國的國債規模佔M2的比重持續低於10%。近年,人行也在努力拓寬合格抵押品的範圍,如在設立PSL時首次將高級信貸資產納入抵押品框架、推動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以及於2015年將地方債納入央行抵押品庫。(二之一)■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