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歷史與空間:三蘇墓前思家風

2017-06-17

■ 張愛玲

孟夏時節,驅車赴河南郟縣采風,著名的「三蘇墓」就在郟縣城西27公里的茨芭鎮。我們未作停留,直奔目的地而去。

山清水秀的茨芭鎮地處嵩嶽餘脈,面對汝水、狀若蛾眉。三蘇墓園坐北朝南,院門儀仗嚴整,有望柱、石馬、石虎,兩側石人侍列。走進墓園,迎面是座三米多高、三米多寬石牌坊,上鐫「青山玉瘞」(註:「瘞」念意,謂埋葬)四個蒼勁大字。枋柱陰刻蘇東坡「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句,出自《獄中寄子由》一詩。背面刻明朝正德年間進士浙江右布政使王尚同《祭三蘇先生文》。

園內清幽靜謐,古柏森森,穿過石坊、饗堂、祭壇,就是三蘇墓。自東向南依次排列「宋東坡子瞻蘇先生墓」、「宋老泉蘇先生墓」和「宋穎濱子由蘇先生墓」墓碑。石供桌、石蠟台、石香爐一應齊全。山風襲來,數百千年古柏颯颯作響,令人扼腕。

「三蘇」皆為北宋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且都為官清明、功德昭著,「唐宋八大家」蘇家獨佔三席,舉世無雙,1956年此地即被評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升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想,三蘇原籍四川眉山,同為宋朝命官,蘇洵於北宋治平三年(1066)逝於京城汴京,歸葬眉山老家;蘇軾建中靖國元年(1101)七月逝於常州;蘇轍1112年卒於許昌。緣何河南郟縣有三蘇墓?我納悶了。

細觀之,茨芭鎮有海拔666米的道教聖地中頂蓮花山,景色壯美,風水極佳,號稱道教天下三頂之一。陪同的郟縣朋友道,郟縣縣志記載,蘇軾生前多次路經此地,見這裡山清水秀,景色「美似家鄉峨眉」,便萌生終老於此夙願。在常州臨終前致函弟弟蘇轍「葬我於嵩山下,子為我銘」。翌年,蘇轍和蘇軾幼子蘇過遵其遺囑將他從常州移葬於此。此時蘇轍已隱居許昌,專心著述。蘇轍與蘇軾骨肉情深、患難與共,遂與夫人約定,死後與兄同葬。蘇轍謝世後,其子依囑將他葬於蘇軾身邊,於是這裡被稱「二蘇墳」。

至元代至正年間,郟縣縣尹楊允到二蘇墳拜謁,認為蘇軾兄弟道德文章源於其父蘇洵,而蘇老泉葬於四川眉山,遙隔千里,於是在蘇軾、蘇轍墓之間造了個蘇洵衣冠塚,在附近廣慶寺建起三蘇祠,這便是三蘇墳的緣起。

原來如此!我知三蘇皆篤信佛教,父子三人歸宿於此,也算合情合理。自古山隨人名、人助山威,這裡便成了歷代文人騷客和達官貴人爭相拜謁之處。

三蘇墓周圍有廣慶寺、三蘇祠、東坡碑林、東坡塑像等景觀,除廣慶寺外,多為今人所建。據悉,1986年第四次全國蘇軾學術研討會在郟縣舉行;2002年第十四次蘇軾學術研討會暨紀念蘇軾葬郟900周年大會亦在此舉行,20多個國家和地區蘇學專家風雲際會、盛況空前矣!

拜謁三蘇墓,細觀那些塵封已久、隱約難辨的古碑石刻和郟縣縣志,我想了很多。最令人感慨者,乃是綿延千古的蘇家門風了!

蘇軾、蘇轍雙雙成大才,乃父蘇老泉功不可沒。「蘇門家風」之一正是「讀書正業」。據說蘇軾、蘇轍兩人幼時也調皮搗蛋,蘇洵便心生一計:見兩人玩鬧,他躲在一邊讀書,裝出鬼祟樣子。兄弟倆好奇地跑過去,老蘇慌忙將書藏起。他倆便爭搶父親的書,要找出「好玩」的東西。如此這般,兩個孩子竟迷上了書。蘇洵順勢而為,將他倆引進文學之門,一步步鑄就文化史上的奇跡。

老蘇更重視對孩子的品德教育,他與妻子程氏一起,言傳身教,引導孩子走正道。程氏出身大家閨秀,她要求兒子「立乎大志,不辱蘇門,也不悔國家」。蘇軾少時夜讀《後漢書.范滂傳》,被范滂高尚品格感動,竟激動地跪下對母親道:「兒願為滂,母親許我乎?」母大喜:「汝能為滂,吾不能為滂母乎?」

後蘇洵一家搬遷新居,一天蘇軾無意間發現前人窯藏的一壇金銀,興奮不已,母親卻派人將財寶原地埋好,將土夯得嚴嚴實實,對蘇軾兄弟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非份之財分文也不能取,此乃做人根基也!」正是這種家風的滋養,鑄就了蘇軾、蘇轍積極進取的人生。

公元1056年(宋仁宗嘉祐元年),21歲的蘇軾進士及第,五年後登上仕途,自此官場打拚數十載。他牢記父母教誨,畢生清廉自持,永不以權謀私,從徐州抗洪保堤、密州滅蝗救災到杭州掘湖修堤、儋州教書育人,政聲顯赫大得民心。他對貪官恨之入骨,不斷呈反貪疏章,他寫《六事廉為本賦》,強調為官者應具備六項素質,直指從政的鐵律是「以廉為先,以廉為首;功業毀於貪婪,德行成於廉潔」。

後來東坡屢遭貶謫,依然樂善好施、勤政廉潔,不改初心。他還寫下家訓,要求「凡吾子孫,必講文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婦順,內外有別。老小有序,禮義廉恥,為人豪傑,處事必公。費用必儉,為官必廉。非義不取,救死扶貧,敦親睦族,敬老尊賢......」三蘇墓前,就刻茬o段家訓。

父母逝去後,蘇家老少牢記蘇洵立下的家規家訓,不斷向人進行家風教育,育出一代代有作為的賢臣名士。蘇軾原配王弗是位「知識女性」,蘇軾讀書她就陪荂u終日不去」,鼓勵蘇軾早日成才、報效國家。惜王弗命運不濟,27歲就歿了。繼室王潤之牢記蘇軾「凡吾子孫,必講文明......夫正婦順,內外有別。老小有序,禮義廉恥」訓詞,對王弗所生的蘇邁視同己出,蘇邁終於成才,古籍有「長子邁作吏,頗有父風」、「邁遵父囑,立志為民,身體力行,盡職盡責」之言。蘇轍妻史氏,一生隨夫沉浮,時謫筠州、時貶嶺南,「憂深責重樂無幾」,畢生患難與共,也成模範夫妻。

好家風惠及後代。蘇邁之子、蘇軾之孫蘇符,歷任禮部尚書和湖廣觀察使,也兩袖清風、政聲顯赫。蘇符之子蘇嶠也很成器,歷任筠州知州、右朝奉郎、尚書吏部員外郎等,同樣潔身自好、勤政愛民,百姓讚其「惠以養民,廉以持身,始至人安之,居一年人化之」。蘇軾第五代孫女嫁給寒門子弟余玠,余玠家貧如洗,蘇氏克勤克儉操勞家務,還力助丈夫苦讀兵書練武強身,甚至出賣娘家田地救濟夫家,余玠不負所望,終成一代名將、民族英雄。好家風傳承千百載,明代蘇盛堂是蘇軾第二十三代孫,官至登仕郎,亦樂善好施,某年武穴大旱,蘇盛堂拿出儲存多年的粟熬粥賑災,救活數千災民,廣為傳頌。

蘇門美談告訴我們,家教和門風是最大的家族資源和精神財富。傳承好家風、學習好家訓,今天尤有現實意義。所謂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自然包括家風這一章。魯迅先生云:「只要思想未遭錮蔽的人,誰也喜歡子女比自己更強,更健康,更聰明高尚。」說得好,但倘沒有好的家風傳承,子女想「聰明高尚」也難!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