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豆棚閒話:「本官今日斷屠」

2017-06-17

■ 劉克定

蘇東坡斷不會去殺豬宰羊,他的「斷屠」,蓋因字起。

北宋有位殿帥姚麟,十分喜歡蘇東坡的書法,他用錢和羊肉作為交換,向人換取蘇東坡的片紙隻字,收藏玩味。而有個韓宗儒,很貪吃,藉機向蘇東坡寫信打秋風,騙取蘇的親筆覆信,然後拿去向姚麟換羊肉吃。因為蘇東坡素有來而必往的習慣,對文件信函,每次必親書回帖。

時間一長了,蘇東坡哪能不知道?但他卻並不在意,一笑置之。而韓宗儒不知進退,再三索取蘇的回帖,蘇東坡詼諧說道:「傳話下去,本官今日斷屠。」

那個時候,不講「名人效應」,因為傳播速度慢,看重的是作品的真材實料。遠不如現在的互聯網,各種名頭的「名人」、「顏值」、「大師」、「神仙」......鋪天蓋地而來,如雷貫耳,想不知道都不行。蘇東坡受元祐黨案的影響,他的書法作品被封殺,尤其楷書,很難得見到,於是物以稀為貴,使其書更受追捧,很多人以得到一紙蘇的手跡為快。

這個故事使我很自然想起錢鍾書的「母雞論」。

聽說(聽說而已)有一位讀者在北京城旅遊,路經錢鍾書先生家門,要求一見錢鍾書,看看是什麼樣子,認識認識。錢鍾書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如果你吃到一個雞蛋,覺得好吃,你又何必去認識下蛋的母雞呢?」錢鍾書先生的幽默,與蘇東坡有異曲同工之妙,「本官今日斷屠」與「何必認識生蛋的那隻母雞」,同是委婉地表達自己的尊嚴。人們知道,錢鍾書先生是專心做學問的人,很少交遊,與蘇東坡的每信必覆,都是做人的風格,人們應該尊重這種風格,尊重他們的勞動,閱讀他們的作品,從他們的作品中汲取精神養分,培養高尚的情操。

我進而又想起,我在深圳當副刊編輯時,發過一些作者的稿子,有的確實寫得很好。沒想到報紙一出來,就有讀者打來電話,詢問文章作者的真實姓名、地址、電話,顯然不是惡意,但這些電話卻叫我匪夷所思,我不知道打電話的人是否認真讀了這些作品?一定要找到下蛋的「母雞」是誰,以滿足自己莫名其妙的好奇和虛榮心理。

一個作家的「樣子」,與常人無異,或者也許「顏值」很低,也許歪瓜裂棗,老態龍鐘,但是你得看他的作品,聆聽他對世界和人類的洞察和認識,學習他對生活「九蒸九焙」(錢鍾書語)堅韌不拔的堅強和勇氣,領略他優美的文辭和純淨的感情。

蘇東坡的詩文,有氣勢,如大江東去,婉轉曲折,一瀉千里,自言「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五十七)

錢鍾書能用多國語言演講,被稱為曠世奇才,他的作品語言機智詼諧,深刻而具哲理,曾使讀者發出甜美的微笑和絕美的讚歎。

這都是值得人們學習和品味的。

為什麼中國戲曲諺語說:「中外行吃肉,中內行喝粥」,因為過去長街賣藝,看熱鬧的比看門道的多,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是舊時藝人討生活的訣竅,不討好外行,就只能窮得喝粥。

寫詩做文章敢情不是一碼事。北宋人有句童謠:「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嚼菜根」,認為讀好了蘇東坡的文章,就是好樣的,夠吃羊肉,讀得不好,就只有嚼菜根的命。真正求知做學問,還得講門道。當吃到一個味道不錯的蛋,轉而又去找生這個蛋的母雞,是看熱鬧呢,還是看門道?貪吃羊肉的韓宗儒,也算是蘇文的擁躉嗎?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