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年四季之中,夏季是陽氣最盛的季節,是吸收陽氣、調養身體的最佳時機。而中醫學認為心與夏季相應,夏季養生重在養心、健脾、長陽氣。在《素問.六節藏象論》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黃帝內經》提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只要把夏天「生長陽氣」這個環節做得好,不但夏季時節能收到養生之效,就連秋冬季節都能減少疾病的發生。
■文︰鍾啟福博士 圖︰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夏季要養陽氣是一個很重要的養生原則,人體為了適應自然環境,夏天腠理(皮膚)會處於開泄狀態,陽氣浮於外,陰氣伏於內,通過排汗以使人的體溫達到平衡。排汗液過多,除了傷陰之外,亦會耗損陽氣,加上很多人喜歡喝凍飲、涼冷氣「消暑」,所以夏季人體的陽氣容易不足。通過中醫養生,健康狀態可以透過養護陽氣改善體質,增強身體抗病能力。
養心靜養 陰中求陽
夏季潮濕炎熱的氣候特別適合細菌和病毒的繁殖,再加上夏天人們喝水多,胃酸被稀釋後,消化道的第一道防禦功能便會減弱,再不注意飲食衛生就特別容易患腸胃炎、霍亂、痢疾等消化道傳染性疾病。
在夏季不要長期在家中開啟空調,當身處空調環境時間一長,身體皮膚腠理便會進入閉合狀態,汗液排出不暢,影響正常代謝。而出汗後亦不宜即刻吹風,否則容易「攝親」冷倒感冒。戶外天氣炎熱,室內卻十分寒冷,這樣的溫度反差,促成了近日的流感高峰期,身體陽氣不足的人,抵禦外邪的能力不足,很容易便生病了。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記載:「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逆之則傷心。」春夏之交要順應天氣的變化,重點關注心臟。心為陽,主陽氣的推動,氣血的推動主要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既能溫養內臟,亦能調節汗液及津液。四季中夏季屬火,火氣通於心,陽氣盛會容易令人煩躁不安,所以精神的調養十分重要,切忌大怒大喜,要保持心境愉快。
養心,亦要靜養,便能陰中求陽,水火互濟。順應陰陽變化,定能做到精神爽利,精力充沛。陽氣對身體健康十分重要,要防止疾病來襲,必須要戒凍飲,如果你重視體內陽氣的話,請戒清所有冰飲凍茶,這是身體健康的一大關鍵。
冬病夏治 溫煦臟腑
在夏季自然界陽氣充盛的時機,採用溫性治療方法去調動體內陽氣,增強體質提升抗病能力,從而防治或減輕疾病,體現了中醫擇時而治的時間醫學思想和治未病思想。大家要把握夏季陽氣旺盛的時機,驅走寒性疾病。虛寒體質的人最好能利用冬病夏治這方法溫煦臟腑。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內服中藥、天灸、艾灸、拔罐等溫性療法。原理是在夏天陽氣旺盛的季節把陽氣注入身體,從而治療虛寒性疾病,改善體質。對於容易感冒、咳嗽、哮喘、腸胃病、經痛、慢性關節痛等或經常怕凍、手腳冰冷的虛寒性體質者都可以通過溫補陽氣去增強體質,改善臟腑缺乏陽氣的狀況,從而減少疾病發生。
天灸及曬太陽是其中兩個比較簡單、經濟、有效的養生保健方法。三伏天灸對於體質虛寒的人及許多虛寒性的疾病固然有很好的預防作用,而就算那些沒有陽虛症狀的平和體質的人,根據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都可把三伏天灸作為強身健體的一種好方法。
過度出汗 有損陽氣
夏天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鍛煉身體,將體內濕氣排出,但不少年輕人運動後會即時用冷水降溫。人體溫度調降是需要時間適應的,運動後毛孔疏鬆,一下子沖冷水涼會使寒邪進入體內,損傷陽氣。另外,運動後也不要馬上吹空調,因為這樣做容易引起外感。要多飲水,補充夠體液。夏天氣溫炎熱,易出汗,汗為心之液,所以運動不需過度劇烈,以免中暑。
出汗本身是調節體溫的其中一個功能,夏季天氣炎熱,微微出汗能夠調和營衛,氣血調暢。但經常大汗淋漓,會造成陰陽兩虛的狀態。中醫有「陽加陰謂之汗」之說,即是汗由津液所化生,除了水分之外,裡面亦有其他有用物質。汗為心之液,出汗過多,不僅會耗津傷血,還能傷及心陽,導致氣血兩傷、心失所養,出現心慌、心悸、疲倦、氣短、乏力、失眠、口渴等症狀。
近日氣溫都持續超過30度,暑氣沖天,經常過度汗出,是損害陽氣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消暑氣在此時十分重要。所以,首先要注意在陽光猛烈的時段不能過度曝曬,要補充足夠水分。不過,現在人們的工作環境都有開空調,氣溫與室外的高溫差距很大,如果我們經常在室外的高溫與室內低溫環境出入,當皮膚的毛孔及汗腺大開,突然進入到二十度的空調環境之中,體內的暑熱之氣還未散完,寒氣就突然入襲身體,機體寒溫調節能力不足的人便很容易患上暑濕型感冒了。
消暑好方法
冬瓜、西瓜、綠豆都是消暑的上佳材料。冬瓜能解渴、消暑、利尿,《本草再新》:「味甘,性涼,無毒。」不論是冬瓜皮、冬瓜肉、冬瓜子都可入藥。西瓜亦是清暑解渴的首選食物之一,凡夏天出現的中暑、心煩、口渴等,均可用西瓜作輔助食療,中醫裡有「天然白虎湯」之稱。綠豆則性質甘涼,《隨息居飲食譜》:「綠豆甘涼,煮食清膽養胃,解暑止渴,利小便,已瀉痢。」是民間最常用的消暑與解毒良藥,夏季吃綠豆粥是消暑養胃的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