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楨
月前,本欄以系列文章,初步分析美國太平洋艦隊神盾驅逐艦「菲茨傑拉德號」DDG62,在日本被菲律賓貨輪「水晶號」撞至重傷,10餘名水兵傷亡的重大事故。未想到,事隔2月餘,又一艘同級艦「麥凱恩號」,在同樣繁忙的「新加坡—馬六甲」海峽發生雷同事故;眼前,單論受傷及失蹤美軍人數,受創程度亦不亞於DDG62。究竟是事出偶然,還是美國海軍的訓練、調度、部署出了問題;一時間,都成為國際海事、海軍研究界的焦點。
「麥凱恩號」出事不過數日,暫時軍方、民間尚未傳回事發細節;於此之際,經過美國軍媒、主流報紙報道,外界卻有更多事實依據,去研判、解讀DDG62事件。尤其值得關注者,其一、是先進軍艦動力系統革新問題。其二、是和平時期海上防範風險問題。其三、就是戰艦、民船的自動化,是否足以保障日趨繁忙的航道安全。畢竟,地球海面就是恒定那麼多,而行走的船隻不只有增無減,排水量也與日俱升。
先從DDG62事件發生時間的調整,看先進電力系統的安全風險。事發之初,外界相信船、艦相撞時間為6月17日凌晨2時半;其後,路透社追蹤報道,從日本NYKLine郵輪處得知,水晶號早於1時半已向該船報告。換言之,在事發後整整一小時,DDG62才透過特高頻海事頻道,向日本海上保安廳報告。在此期間,美艦亦未向水晶號呼叫,對雙方人員的安全都極無保障。
其後,一名DDG62水兵的母親,向美國軍報《星條旗》表示,就其子拯救艦長的經歷可知,事發時該艦全面停電。而全面停電,當然會影響該艦的呼叫、警示及救援工作。問題是,執軍艦研發與建造牛耳的英、美,正以「全電軍艦」引領世界潮流。而以發電、儲電、配電為技術核心的新型動力系統,是否有足夠的抗打擊力,就由DDG62事件而引發反思。
電磁場已成戰場上第五權
新近服役的美國「福特級」超級航母,繼承了之前「尼米茲級」的核動力系統;以此為基礎,更將決定航空戰力的戰機彈射系統,由蒸汽動力改為電磁力。恰於其時,排水量僅次於美國航母的英國皇家海軍「伊利沙白女皇號」,正式部署到母港樸茨茅夫;該艦的動力系統,也以大功率燃氣輪機配合發動機為主體。
配合航母作戰的大型驅逐艦方面,美國最先進的DDG1000,或者英國皇家海軍的45型,都採用以燃氣輪機為基礎的綜合電力推進系統。換言之,未來美、英水面戰力的成敗,取決於電力系統的可靠度、抗打擊力。如對方用物理打擊或電子干擾,而足以壓制美、英戰艦電力系統有效運作的話,所謂最強海軍的戰力,也就折損了大半。
眼前成了兩難局面,無論從成本、體積還是作戰效能而言,各式雷達、天線、指管通情系統,在海空作戰都提升到前所未見的地位。水面戰艦的排水量及體積控制遠不如潛艇緊張,但考慮到和平時期軍費節制使用,以及建造的難度,亦不宜過度膨脹。
在有限的體量下必須有所取捨,繼海、陸、空、天之後,電磁場的奪取,已成為軍隊在戰場上樹立第五權的必由之路。軍艦的電子化、電磁化不可能走回頭路。從生物到機器,越是複雜的體系,生存條件就越高、難度就越大。呈網狀佈置的電力系統,受打擊、被中斷之後,其修復就遠比以物理運動為主、化學能轉而為輔的各式內燃機更困難。
在戰時,不用說守備在第一線的軍艦,與戰國大後方如何應對小面積短路造成的全面停電,亦屬一大挑戰。相信,DDG62受撞後,只剩後備電源可用;艦上有限照明應可維持,但通訊、探測、作戰系統,就會因為供電系統受重創,而一時難以恢復。該艦的不幸,或可成為今後同級戰艦設計、建造、運作的改進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