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人物 > 正文

葉惠民前海建教科文公園 促香港茶文化落地生根

2017-12-01
■葉惠民多年來以多種方式推廣茶文化。張岳悅 攝■葉惠民多年來以多種方式推廣茶文化。張岳悅 攝

人稱「茶博士」而又身兼數職的葉惠民教授近期又有新搞作,秉承「以茶為本,多元發展」的理念,他常帶一班學生去大灣區各城市參觀交流,位於深圳前海的創意生活教科文公園正在積極建設中,那裡有茶山,使本地茶文化落地生根,發展得更為扎實,也將融入西方元素的香港茶文化介紹到內地,為粵港融合出一分力。■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岳悅、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訪問葉教授在他的茶坊二樓,裝潢古樸,滿室茶香,他一邊對香港茶文化娓娓道來,一邊沖起了30年的普洱茶。提起茶文化,不少人首當其衝想到內地幾大茶葉產地,而原來在茶園罕有的香港,也有自己茶文化發展的獨特路線,「香港非茶產地,六大茶類在香港都可以見到,流派豐富、器皿繁多而各派泡茶方式複雜。同時,香港茶文化融入了西方元素,例如在茶杯的選擇上非常講究,茶碗飲普洱和清淡綠茶,細茶杯則飲鐵觀音等濃香茶,這與西方飲葡萄酒用不同酒杯的習慣有關。」另一方面,他指出茶道也被注入「香港精神」,直接而實際,由於香港都市人生活節奏快,所以在飲茶習慣上撇除花巧,目標是用最短的距離和最少的動作飲到茶。

種茶山的目標即將實現

葉教授向來注重教育,在推廣茶文化方面也不遺餘力,除開設各類茶藝訓練班和茶藝師專業課程之外,也曾支持本地創作的茶話劇和電視劇,更曾舉辦保持最大型茶會世界紀錄的「香江世紀茶會」。近年,積極響應「一帶一路」號召的他將茶文化活動從香港拓展到大灣區,不僅去內地各城市及澳門考察,更積極建立據點、註冊分會,將過去幾十年在香港做的教學和推廣之事於大灣區內延續,特別是種茶方面也將有新的發展。原來他早在1994年便於粉嶺開發了一片試驗茶園,但距離他種一座茶山的目標仍有距離,而大灣區和前海正可以將他的計劃變為現實,「香港是對外交流的窗口,但始終太小,設茶園成本昂貴,而傳統文化必須要落地生根。」

本月,他位於深圳前海佔地850畝的「惠民創意生活教科文公園」將正式註冊,融合教育、農業科學和文化,園內將設有多座不同主題的文化館,除以茶文化為主體外,還有陶瓷、書畫、中草藥、戲曲、飲食文化等多所場館,並耕地種稻、設池養魚,集合展覽、課程、休閒等多種功能,預計明年投入使用。教科文公園還吸納到不同的機構參與工作,如香港飲食文化學會和香港茶道總會等。在他看來,前海的「一小時生活圈」和各項優惠政策正是港人港企踏入內地的跳板,而教科文公園的設立,既是他攜香港茶文化在大灣區內交流學習的重要據點,也是海外人士了解和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橋樑。

大灣區是文藝工作者的出路

葉教授早前帶領一班香港青少年去中山和惠州交流探訪、分享茶文化,兩地既交通方便,悠閒生活和飲食文化也由來已久,惠州市博羅縣的羅浮山更是茶產地,兩地便成為葉教授所選擇的交流學習重要據點。他表示,茶也是古代絲綢之路運輸的重要貨品之一,所以這種大灣區內的交流別具意義,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粵港融合。「交流不僅帶領香港青少年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同時也使內地更了解香港,香港茶文化的發展路線與內地不同,茶道既吸納傳統,又融入西方元素。」他說。

葉教授將茶文化歸納為三個領域,即文化藝術、農業科學和商業經濟,「中國茶文化幾千年歷史曾遇到斷層,文化藝術方面停滯不前,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復興,而這種復興其實是由香港和台灣開始,而香港茶文化發展是以文化藝術為重心的,可以與內地互補優勢。」另一方面,他認為大灣區為香港的文藝工作者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較好地解決了本地市場萎縮、消費人群不足的問題,「大灣區其實是我們的出路,但現時選擇在前海註冊的文藝類公司還是少之又少。」

做現代古典茶音樂

作為一名來自印尼的華僑,葉教授在上世紀60年代經歷了排華時代的風潮,經歷過國家積弱受欺的年代,對國家的認同感尤為強烈。長期受西方教育的他曾經對中國文化認識不深,因而開始「尋根」之旅,偶然接觸到在中國文化中有幾千年歷史的茶,體會到茶帶出的和睦、清心等的思想,他表示:「茶不僅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七件事之一,是健康飲品,更是『以和為貴』、『家和萬事興』等中國傳統思想的體現,而晚輩向長輩敬茶、斟茶認錯、結婚飲新抱茶等,茶背後也代表了中國人的禮節和交際方式。」

葉教授現時是Tea 1 Music唱片公司的總監,他自述做音樂也是由茶開始,從最初的傳統戲曲到現時的原創廣東流行音樂,他始終堅信,茶是源自生活的藝術,若無法與現代接軌便會失去生命活力,所以決心將保留下的傳統精華注入現代生命,做現代古典的茶音樂。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