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川看實情聽心聲 與幹群共商精準脫貧
香港文匯報訊 綜合新華社、新華視點報道,「精準扶貧瓦吉瓦」「共產黨瓦吉瓦」......經過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許多公路和村落時,常看到這樣的標語。在彝語裡,「瓦吉瓦」是「好得很」的意思。昨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驅車2個多小時,從四川西昌市來到位於大涼山深處的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解放鄉火普村,走進彝族貧困群眾家中,看實情、問冷暖、聽心聲,同當地幹部群眾共商精準脫貧之策。
「這些標語大多是村民自發寫的。」涼山彝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所長沈衛國說。「儘管我們的個別高寒山區村現在還比較落後,但這幾年的脫貧攻堅大戰,已從整體上讓大涼山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精準扶貧瓦吉瓦,是我們大家的心裡話!」
精準扶貧告別人畜共居
大涼山是深度貧困地區。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長郭曉鳴教授說:「大涼山幾乎聚集了所有的貧困因子,是當代中國貧困地區的一個特殊樣本。」他說:「當一個地區的貧困與它的自然資源、社會治理交織在一起的時候,脫貧攻堅的難度可想而知。」
「曾經一步跨千年,而今跑步奔小康」,這是涼山彝族自治州的真實寫照。學者指出,涼山彝族自治州經過長期扶貧,特別是精準扶貧,已經讓上百萬彝族群眾徹底告別「人畜共居」時代。涼山彝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張明說:「當地人居環境的極大改善,是我最大的感受,也是老百姓最高興的。當地群眾的溫飽問題早就解決了,現在是如何奔小康的問題。」
教育扶貧實現一村一幼
在住房、交通、通訊等設施改善的同時,精神文明也大幅提高。張明說:「在政策引導下,現在彝族村莊都有了明確的村規民約,請客宴請桌數等都有了明確規定,剎住了大操大辦、鋪張浪費之風。」
教育、衛生、醫療等社會事業的發展,促進了民族間交往,並從了解、理解到實現空前的團結。
涼山州民族研究所原所長馬爾子說:「過去教育在涼山是非常落後的,十幾歲的孩子不讀書是常有的事。現在涼山大力推進教育扶貧,實現一村一幼,孩子都走進了學校。孩子有了文化,涼山就有了希望。」
脫貧攻堅交通巨大變化
馬爾子激動地說:「我老家在農村,變化是我親眼看到的。路通了,自來水通了,還有了手機等。每一樣變化,都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感。為什麼過去那麼多人生病?因為水,過去豬、牛、羊、雞、馬,都是敞開放,糞便拉在水裡,污染了水。人們喝生水,容易得病。」
脫貧攻堅路為先,許多人感受到交通的巨大變化。西南民族大學教授烏尼烏且曾說:「二十多年前我上大學時,村子不通公路、不通電、不通電話,我十月份才到大學報到,因為錄取通知書晚了一個月才到我手中。」
實施精準扶貧以來,大涼山每天都在發生變化。涼山彝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副所長馬金明說:「這些變化很了不起。我家鄉的人經常跟我說,貧困戶養豬養羊政府都給補助,老人還有養老金。精準扶貧瓦吉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