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指結構調整中新動能培育成效突出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海巖 北京報道)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昨日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一些東部省市已經走出結構調整陣痛期,新動能正日漸成為經濟發展的第一引擎。據有關機構測算,新動能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已超過30%,對城鎮新增就業的貢獻超過70%。新動能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正在進一步顯現,不斷推動質量和效益的提升。
去年中國經濟超預期回升,各地增長顯著分化。在中西部繼續高速趕超的同時,過去幾年率先迎來轉型陣痛的東部沿海省份也紛紛企穩,北京、上海、廣東等增速未再下滑,山西、遼寧則迎來「斷崖式」下滑後首度回升,這一發展變化背後的重要原因是,當地經濟結構調整、培育新動能初見成效。
以資源大省山西為例,山西去年GDP增長7%,是2014年「斷崖式」下滑以來首個完成年初預期目標的年份。山西省長樓陽生表示,山西省傳統產業高端化步伐不斷加快,工業技改投資增速加快,非煤產業成為工業增長的主動力。2017年,山西戰略性新興產業、非煤產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到9%、51.3%,服務業佔GDP比重達到53.5%。
將加快推動新興產業發展
從2017年東部各省政府工作報告中發現,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對當地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去年,浙江 「三新」經濟增加值預計達到1.25萬億元人民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37.1%;江蘇服務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50.3%,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佔比分別提高到42.7%和31%;山東新登記「四新(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經濟企業1.9萬家,增長37.2%;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35%。
從國家層面看,孟瑋表示,今年中央將從四方面發力,支持全國培育新經濟動能,推進結構調整。首先,加快推動新興產業發展,落實好「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組織實施一批新興產業重大工程。
第二,在推動創新創業上,今年將推動北京、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3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推進雄安新區創新驅動引領示範區、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第三,要加快推進形成有利於「四新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探索構建審慎監管和社會共治相結合的管理格局,促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出台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文件,堅持發展與監管並重,促進共享經濟健康良性可持續發展。
另外,要加快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運用大數據、雲計算、工業互聯網等技術,促進工業企業數字化、服務化轉型,打造產業共性技術創新平台,助力產業升級;出台「互聯網+」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性文件,實施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工程,加快推進工業、農業、服務業數字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