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政情與網議 > 正文

【政壇人物】內地中西醫協作佳 李應生倡本港借鏡

2018-04-03
■李應生。香港文匯報記者朱朗文  攝■李應生。香港文匯報記者朱朗文 攝

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李應生從事中醫藥事業多年,今年是首次以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身份出席全國兩會,而他也做足功課,就中醫藥發展提出的多項倡議更顯其老練。他在兩會期間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內地中西醫協作運作良好,無奈香港暫仍是「各家自掃門前雪」,即使中醫師用聽筒、血壓計也隨時會誤墮法網,希望香港多就此向內地借鏡,為數年後中醫院啟用作好準備。■香港文匯報記者 朱朗文

李應生指出,自內地改革開放以來,中醫藥漸漸受到重視,尤其前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醫藥法,並於去年實施,加上剛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中,提出將藥品監督從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總局中分拆,成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直屬於新成立的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可見國家對中藥在內的藥品質素何其重視。

中醫用聽筒助診存灰色地帶

香港多項專業水平領先內地,但對李應生來說,中醫界並不是其中之一。他慨嘆,當內地中醫師可以用聽筒、血壓計及X光片協助診症,與西醫也可互相配合,「但中西醫協作目前在香港很難做到,將軍澳的中醫院未落成,法例也寫明非註冊西醫不可用西醫器材做西醫診症,中醫師用西醫器材協助診症就有灰色地帶。」

他呼籲香港有關部門及西醫向內地借鏡,為中醫院啟用及將來的中西醫協作作好準備。

中醫師一直予人「慢郎中」形象,調理身體固本培元是強項,但碰茷瘥g就可能愛莫能助。李應生卻有另一番見解:「其實不少中醫師覺得他們也可以救急扶危,他們懂針灸、推拿等,自覺都有些把握,但創傷就真的要靠西醫了。」

在一直努力改變港人對中醫的偏見的同時,他也協助理順業內不一致之處,令行業以更專業的形象示人,如2005年與浸大中醫藥學院合作,邀請香港不同商會及多個政府部門一起參加「香港容易混淆中藥調查研究項目」,出版《香港容易混淆中藥》一書,最後更引起兩岸政府有關部門注意,三地中藥混淆情況減了不少。

籲港註冊中成藥灣區試銷

雖然香港中醫界專業化起步較遲,但卻有不少老字號的中成藥產品,有的更是內地來港旅客的心頭好。

不過,李應生指出,兩地中成藥產品註冊制度均高度嚴謹,能在香港成功註冊的產品,雖也能代表符合國際藥品認可水平,但不少產品在內地註冊卻遇上困難。

因此,他在今年兩會提出建議,呼籲容許已在香港註冊的中成藥產品,在有條件限制的原則下及質量保證的條件下,以先行先試的形式在粵港澳大灣區試銷,或以便捷方式在內地註冊。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