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碩鳴
今年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是在美國揮舞貿易戰的大棒,國際貿易規則正遭到破損的背景下拉開序幕的。儘管山雨欲來風滿樓,人類走在了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作的主旨演講中,突出強調中國乃至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新國際價值觀,為中國以及世界未來創建了和諧的目標,為世界和平互相支持友好合作的各國,確立了同舟共濟的新世界的核心紐帶。習近平說:博鰲亞洲論壇成立以來,立足亞洲,面向世界,在凝聚亞洲共識、促進各方合作、推進經濟全球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方面建言獻策,提出許多富有價值的「博鰲方案」,作出了積極貢獻。
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了一個新的國際價值觀,它指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要宣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全球價值觀包含相互依存的國際權力觀、共同利益觀、可持續發展觀和全球治理觀。
2013年3月訪問俄羅斯,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的首場重要演講中,就以宏闊的視野、世界情懷和戰略思維,首次提出「命運共同體」這一重大理念。以後的數年中,有人統計,習近平主席以世界領袖的責任擔當,在諸多國際國內重要場合大約超過100多次闡述「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社會從初期的觀望甚至有所懷疑,已經發展為歡迎和期待,贏得國際社會的熱烈反響。
「韜光養晦」外交戰略獲得深化
從莫斯科到雅加達,從雁棲湖邊到西子湖畔,從紐約到達沃斯,在北京召開的世界政黨大會上,在海南的博鰲亞洲論壇,習近平每一次國際國內的重要場合,一有機會就「從順應歷史潮流、增進人類福祉出發」提及「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中國的國際新戰略。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將憲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發展同各國的外交關係和經濟、文化的交流」修改為「發展同各國的外交關係和經濟、文化交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中國外交戰略「韜光養晦」的深化,讓中國外交在風雲激盪中,走向更為寬闊和廣漠的領域,重新樹起引領世界潮流和人類進步的鮮明旗幟。
習近平在博鰲演講時表示,「我高興地看到,這一倡議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人民的歡迎和認同,並被寫進了聯合國重要文件。我希望,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攜手前行,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創和平、安寧、繁榮、開放、美麗的亞洲和世界。」
事實上,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成果讓全球分享,中國將持續堅持開放合作、主張經濟全球化的立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共建「一帶一路」,都是遵循「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價值觀,在對外開放中展現出大國擔當和責任。中國注重自身發展,更關切對世界的貢獻,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作出重大貢獻,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
中國保護的不僅是自己而是全世界,中國發展看重的不僅是自己而是全人類。在博鰲亞洲論壇發表主旨演講,習近平主席深刻闡述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重大時代課題,鮮明地提出了五個「面向未來」: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立場面向未來,我們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對話協商、共擔責任;同舟共濟、合作共贏;相容並蓄、和而不同;敬畏自然、珍愛地球。與會的中外人士以熱烈掌聲,表達認同和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