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歷史與空間:又登潯陽樓

2018-09-22
■ 潯陽樓總體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作者提供■ 潯陽樓總體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作者提供

■ 張桂輝

江南十大名樓之一的潯陽樓,位於江西省九江市潯陽區濱江東路908號,緊鄰川流不息、波濤洶湧的長江。潯陽樓初為民間酒樓,因九江古稱潯陽而得名,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登臨其樓,既能近觀長江,亦可遠眺廬山。

潯陽樓建毀年代雖無可考,但早在唐代,潯陽樓就頗有名氣了。這一點,從唐代詩人、德宗貞元年間江州刺史韋應物(737-792)《登郡寄京師諸季淮南子弟》一詩中的 「始罷永陽守,復臥潯陽樓」;唐代詩人、憲宗元和年間江州司馬白居易(772-846)所作的《題潯陽樓》等詩篇中,就不難看出,潯陽樓最晚自唐代就存在了,且一直沿存至清代。不過,真正使潯陽樓聲名遠揚的,是元末明初的古典名著《水滸傳》。因小說中宋江題反詩、李逵劫法場等故事情節,使潯陽樓名滿天下。

今天人們看到的潯陽樓,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由九江市人民政府重建的。那時,在潯陽區委宣傳部工作的我,就曾結伴光顧過。只是,三十多年過去了,對潯陽樓的印象,早已模糊不清。初秋的一天上午,我從廬山來到九江,準備乘坐下午四點多的高鐵返回福建。應戰友盛情之邀,在原九江軍分區招待所內一酒家共進午餐,一邊談天說地,一邊開懷暢飲。酒足飯飽後,離發車還有兩個多小時,有戰友要我一起去品品茶,我卻堅持要去看看樓。於是,同年入伍的戰友蔡生成駕駛私家車,左拐右拐,輕車熟路,很快把我送到潯陽樓西門前的停車場。

潯陽樓總體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主樓佔地30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000平方米,樓高21米,外三層,內四層;九脊層頂,龍簷飛翔,灰瓦朱欄,四面迴廊,古樸凝重。跨越千年、坐北朝南的潯陽樓,背依滾滾長江東逝水,面迎巍巍廬山南來風。樓的南北兩面頂簷下,各懸茪@塊由趙樸初(1907-2000)題寫的「潯陽樓」巨幅匾額。南面大門兩邊柱子上,一副由當代著名書法家、中央文史館館員、中國美術館館員王遐舉(1909-1995)先生書寫的《水滸傳》第39回中「世間無比酒,天下有名樓」的對聯,分外醒目,撩人心扉。橫批「湓浦明珠」。

潯陽樓南門,緊鄰車水馬龍的濱江路,長年緊閉。我買好一張20元門票,迫不及待地從西門進入一樓。最先映入眼簾的,是獨具特色、豐富多彩的「瓷器裝備」--大廳東西兩面牆上,分別鑲嵌了兩幅大型瓷板畫,彩繪的內容有:「宋公明發配江州城」、「潯陽樓宋江題反詩」、「黃文炳設計害宋江」、「梁山泊好漢劫法場」等,於無聲中為潯陽樓增光添彩。大廳北面,陳列茪@套造型各異、迄今為止內地旅遊景點上唯一的《水滸》一百零八將人物瓷質座像。在「聚義堂」、「忠義廳」匾額下,這群栩栩如生的英雄好漢們,活靈活現地在這裡「集結」、向遊客「亮相」。二樓為當年宋江醉酒題詩處,現仍備有宋江曾經喝過的那種酒,以及吊人胃口的「水滸宴」。有酒興的遊客,還可以在此體會一番把酒臨風的雅趣;三樓是中空的迴廊,四周牆上掛滿了大幅字畫;四樓既是茶室,也是賞景的最佳處,擺茈|張仿古桌椅。我發現,每張茶桌周邊,都坐滿了優哉游哉的遊客,或品茶,或敘談......

潯陽樓,除了樓宏偉壯觀,其間多幅出自名家之手的書畫作品和詩詞楹聯也頗值品味。如,一樓那副由中國詩、書、畫藝術大家,江西九江彭澤籍書法家陶博吾(1900-1996)撰書的楹聯:「讀宋江反詩,想豪傑悲歌,彷彿潯陽曾血染;望廬山秀色,縱飛雲變幻,喜看湓浦新高樓。」二樓一副由著名九江籍作家杜宣撰書的:「果有潯陽樓乎,將宋江醉酒,壁上題詩,寫得有聲有色;如無水滸傳者,則梁山聚義,替天行道,就會無影無蹤。」我對三樓那副由宋才葆(生卒不詳)所撰的 「舉杯酹月,想公瑾麾戈,陸郎懷志,青蓮高詠,白傅慨歌,千古風流弘此世;縱目憑欄,收匡廬鬱黛,揚子雄濤,湓浦風霞,柴桑遠照,八方靈秀萃斯樓」的楹聯,尤為感興趣。其上聯列舉的是歷史掌故,下聯描繪的是自然景觀。對仗雖有欠缺,但全聯詠史寫景,如同畫龍點睛。還有張乃方撰,能堯昌書的:「大鬧江州,人言此事樁樁有,百代流傳,無非天下英雄,借題書壯志;細觀水滸,我覺其文句句真,千秋炳煥,信是世間才子,因史撰奇文」等,文韻豐潤、意味深長。我因此得出一個結論:參觀一次潯陽樓,如同品嚐一頓歷史文化美餐。我想,每一個慕名參觀這座江南名樓的遊客,只要逐層而上,從外到內,漫步繞行,慢走細看,都會觸景生情,心潮澎湃,浮想聯翩。

潯陽樓與廬山遙相呼應。白居易當年在詩中,就曾寫道:「大江寒見底,匡山青倚天。深夜湓浦月,平旦爐峰煙。」在我印象中,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偌大的九江市只有八角石路段,有一座五層高的樓房,它就是當年九江的「大樓大」了。時隔四十年,二三十層的高樓大廈,不計其數,見證發展。那天下午,我登上四樓,視線穿過潯陽古城林立的樓群,還可以清晰遠眺藍天白雲下的廬山。可是,用不了多久,與潯陽樓一路之隔的樓盤拔地而起後,廬山就會被高樓所「遮罩」。到那時,人們大概只能從樓房的「縫隙」間,若隱若現、亦真亦幻,看到一點廬山的影子了。想到這裡,心中有種五味雜陳的感覺。

站在潯陽樓上,放眼望去,東邊,是飛架南北的九江長江大橋;北面,是騰飛的湖北小池;南面,是繁華的九江新貌。而浪濤滾滾、波光粼粼的長江之上,當年常見的運煤船,早已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滿載荈偶佌c、河沙等貨物的大大小小貨輪,或順流而下,或溯江而上,你追我趕,繁忙有序。目光移到濱江路上,大車、小車、貨車、客車,一輛緊接茪@輛;銀行、醫院、賓館、商場,一家緊挨茪@家,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所有這些,在一千多年前,即便是韋應物、白居易等善於奇思妙想的詩人,怕也不敢想、想不到的。同樣,一千多年後,潯陽樓、九江城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我等也無法想像。但是有一點是可以預料的--與潯陽樓有關的歷史文化,將與人類一道生生不息、世代流傳。電視片《九州方圓》的主題歌唱道:「中華自有雄魂在,江河萬古流。」套用這句歌詞,我想說,人間自有歷史在,文化萬古流。待到歲月流逝越千年,長江會不會變窄了,廬山會不會長高了,潯陽樓會不會易地了,無法判斷,不得而知。但描述、讚譽潯陽樓的詩詞楹聯、佳作美篇,還會口口相傳,萬古長青。

潯陽樓由曾設計過黃鶴樓的工程師向欣然先生設計,他參照輿刊本《水滸傳》插圖和宋代《清明上河圖》的建築風格,進行精心構思,賦予潯陽樓獨特的韻味,吸引茷n來北往的遊客。隨茪E江這座古老城市的快速發展,尤其是世界文化遺產地--廬山的聲名鵲起,越來越為世人所矚目。我相信,古老而又年輕的潯陽樓,必將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悠久的歷史典故,成為長江之濱、廬山北麓的一顆璀璨明珠。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