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豆棚閒話:唱段是普及戲曲的橋樑

2018-09-22

■ 薛 明

漢劇、贛劇、秦腔等古老劇種,為什麼沒像黃梅戲、越劇、錫劇那麼容易普及?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黃梅戲、越劇、錫劇,每個劇種都留下幾段人人能哼的唱段。別小看普及性的唱段,它為劇種傳承起到了橋樑作用。黃梅戲的「樹上的鳥兒成雙對」,錫劇的「推呀拉呀轉又轉」,越劇「書房門前一枝梅」......唱了數十年,為劇種的普及起到了橋樑作用。

此外,評劇有「巧兒我領了棉花」,豫劇有「親家姆,您坐下」、「劉大哥!」,滬劇有「金絲鳥」、「志超讀信」,京劇更多了,這不能不說到「樣板戲」。那時,很多人都會唱「提籃小賣拾煤渣」、「我家的表叔數不清」;解放前有馬派「我坐在城樓」,近期又流行梅派「梨花開」。

電影戲曲片,也為戲曲的再創輝煌立過汗馬功勞。一部《紅樓夢》,培養了多少越劇迷?很多學生都會唱「天上掉下個林妹妹」。可惜,上述這樣的唱段,川劇沒有,漢劇沒有,秦腔也沒有,曲高和寡。研究振興戲曲的朋友們,有沒有發現,沒有唱段的普及,就沒有劇種的興旺。這是戲曲發展的一個規律,對於粵劇的發展同樣適用。

希望沿茼凳D路探索下去,找一條「振興戲曲」的康莊大道!

大部分古老劇種,建議通過電影來普及,川劇和婺劇的《白蛇傳》,太美了。可以由造詣很深的藝術家牽頭,通過精湛的藝術處理,拍成很好看的電影。這些劇團也可以巡迴演出。昆曲的折子戲,也可以錄像,然後在央視十一台播放。

文化部要做大文章。各省、地、市、區要調既懂行,又有工作熱情的幹部到專業劇團去當領導,編、導、演也需要及時培養。否則,無法推動戲劇事業的發展。既然唱段是普及戲曲的橋樑,建議適當在中小學開設「戲曲唱段」教唱課。央視和省市電視台定期比賽,發現苗子,重點培養。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