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二字聽上去冷冰冰,但它的曼妙之處在於隨時帶來的意外之喜。人生區區幾十年,猶如白駒過隙,能夠親眼見識科技的飛速進展,誰說不是一種幸運。如果日常是困在茶缸中的一場昏昏欲睡,那麼科幻便是夢裡的眼睛。用某種科學理論去令一個狂想自圓其說,對於中國觀眾來說,怎麼都可以算作是一件浪漫至極的事情。■文:胡茜
《流浪地球》作為中國本土製造中少之又少的科幻電影,在上映之初就引起現象級的話題熱議。因此,2019年,被稱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無數內地網友在各大影評網站上或剖析或稱讚或「吐槽」。由於目前僅在內地上映,聞說火熱評價的港人饒有興致地北上湊熱鬧。但是,科幻電影的物理及邏輯性縝密,價值觀內核眾口難調,萬無一失很困難。一部電影,引起好劣參半的極端評論,究竟是什麼原因?
科幻文學,於內地文學界堅如磐石地立足幾十年,影響茼n幾代中國人。不少內地觀眾由少時拿起第一本《科幻世界》的雜誌,心中早已有一處方圓留給這神秘而廣闊的夢。從科幻文學、漫畫、動畫到真正實現影視化,中國走了若干年的苦路。《流浪地球》的橫空成功,不是偶然,它凝結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各方條件。中國在被擁有成熟工業體系,每年都能量產大量及格線以上科幻片的荷里活夾擊了數不清的多少年後,終於在科技、經濟和觀眾品味的提升中拔了2019年的頭籌, 無疑給了中國的科幻迷們一劑實實在在的振奮丸藥。
不少影迷在觀影後表示十分興奮,有網友稱《流浪地球》「在科幻上的完成度可以讓人忽略一切不完美」。內地著名的作者、影評人陸支羽感慨地寫下評論:「拖茼a球逃離太陽系的驚艷設定,本身便是對家國情懷的宏大投射,正應了劉慈欣那句『太陽死了,人還活荂z。這絕不僅僅只是電影工業巨殼下的類型嘗試,始終蕩滌其間的悲壯氣息已然具備了史詩級的質感,這是劉慈欣的腦洞宇宙與電影創作團隊精益求精造就的驚喜。 」
春節期間,《流浪星球》承包了太多話題與榮譽,對於不少觀眾來說,它不僅僅是一部科幻電影,更是一聲對荷里活首次吹響的應戰號角。
故事老套 內殼空虛
儘管無論在內地還是北美地區都收穫了極好的口碑與票房,但是,一些興致勃勃地北上觀影後的香港地區觀眾,卻大多給出了不大認可的評價,認為「影片在硬核科幻的包裝下的內殼空虛,故事內容不老套 。」
一位觀影無數的內地影迷稱:「《流浪地球》固然仍有很多缺礡A但作為中國硬科幻的起步作品,已然是個好頭。至於內殼空虛這個說法,恕難苟同,電影主題說的是愛與希望,與多數科幻災難片並無二致。 」
文化上的差別還是帶給內地和香港兩地的觀眾不同的觀感。科幻片的匱乏,對於中國觀眾來說是個長年累月的缺失,不同於荷里活科幻電影在香港的蓬勃,早年的內地觀眾甚少能夠觀看到由西方引入的產物。不從歷史中去探討西式文化對香港的浩大影響,單就潮流來講,內地與香港,已存在天壤之別。文化價值觀的差別,嚴重影響了香港觀眾對觀影中核心價值觀的挑剔。
然則並非所有內地觀眾都買賬於這套「愛國情懷」,豆瓣網友嘟角獸在《流浪地球》的評論下指出姑且不論科學外殼是否架得住分析,故事在情節上完全經不起推敲:「父子深情如此夢幻的開局,第二次隔空交流兒子就拒絕對話,可以想像這麼多年兩人幾乎沒有有效溝通。為什麼?因為放棄治療絕症中的其母。劉啟是怎麼知道這件事的?如果是親身經歷,開局斷不會這麼溫馨;如果是聽說,家人中誰會嚼這個舌根離間父子關係?恐怕只有編劇覺得太完美的父子關係,情緒不夠立體吧。兒不知而不慍,這樣的父親更動人嗎?」諸如此類的劇情「槽點」嘟角獸陳列了許多,最後,他憤慨地指出:「當今華語影壇缺的是技術嗎?我們做出了胡巴(《捉妖記》),我們有《狄仁傑四大天王》那樣的視效大片,也有《爵跡》這樣的CG電影,許多電影的視覺特效都比肩荷里活,但我們仍然很難真誠地講好一個故事。」
評價背道而馳的原委
內地電影觀眾viennavirus認為該片評論不一的原因有二,「第一是作為電影作品,《流浪地球》是頗有缺陷的,雖然視聽效果包括特效都非常出眾,畢竟國產電影從來沒有在科幻這個類型能達到這樣的工業水準,但故事本身和敘事方式都比較簡陋,加上一眾年輕演員的單薄表演和蒼白乏味的台詞,倘若以情節作為判斷標準,《流浪地球》其實很難稱之為好的作品;第二,《流浪地球》的內核其實是非常中國式的,包括「捨棄小我成全大我」的觀念,以及集體主義對抗困境的宏偉價值觀,對於這一點的理解或不理解,將直接決定對影片的評價。畢竟,在荷里活電影中,犧牲自我通常需要大段鋪墊,以慘烈的形式呈現,更遑論犧牲他人,但在《流浪地球》中,則顯得輕描淡寫。對於年輕的香港觀眾而言,要理解這樣的內核恐怕更為困難。 」
內地影業在科幻類型片上像是蹣跚學步的孩童,邁茪p碎步拚命追趕西方,熱烈的努力有目共睹,而當製作技術稍作前行,不明就裡的觀眾很容易堂而皇之地認定電影工業與電影工業之間彷彿站到了同一條起跑線上,一部分觀眾不免端平了碗比較起軟性組織來。除了不夠圓滿的故事細節,香港觀眾更因習慣於荷里活式的輕鬆自然,演員的發揮與較為生硬的台詞便成為備受抨擊的一點。
香港編劇朱先生在過年期間早早地就北上觀賞,他認為單就「愛國情懷」來說有點籠統,「裡面的集體意識類似『團結就是力量』這種中國式的傳統精神︰世界末日不是逃離,而是請各國救援隊一起共同拯救』、『帶地球走』這種情節中......透露的『故土家園』、『安土重遷』意識 ,以及吳京台詞中說的『子子孫孫傳承下去一定可以拯救地球』的『愚公移山』精神,都是十分中國化的,香港本土偏向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人不一定會理解,星球大戰的特效公司工業光魔看到這個劇本時就問過:為什麼不逃離地球而是帶茼a球跑?」
「中國電影變革元年」
縱觀整個春節的賀歲電影戰,《新喜劇之王》等港產電影在內地春節檔集體折戟,口碑和票房的低迷和《流浪地球》形成哈哈鏡似的強烈對比,這不但透露了內地觀眾對電影口味上的轉變,甚或代表了對香港電影品牌關注度的轉移。與其說是「科幻元年」,不如說是中國電影業的一個突出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