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文星級學堂 > 正文

【學語習文】老調子未唱完 古文不能忽視

2019-04-17
■錢穆等人組建的新亞書院,後來成為香港中文大學。 資料圖片■錢穆等人組建的新亞書院,後來成為香港中文大學。 資料圖片

香港中學的中文教育,由2002年中一級開始實施單元教學,2007年第一屆採用沒有範文的閱讀卷公開考試。在實踐的過程中,前線老師愈感憂慮。經過學界的多次討論,最終決定在2015年重設12篇文言文範文,並於2018年的文憑試中首次考核。

有趣的是,12篇範文為何全部是文言文,而非白話文?學界的討論是文言文用語精練典雅,學生通過學習與背誦,有助提升語文能力。近代出色的白話文作家,也是從文言文的學習中培養出來的。這是合理的理解,但也忽略了對香港中文教育的保守意識或注重傳統傾向的認識。這個意識是潛移默化的,大家都覺得是理所當然,以致不知道它正在發揮作用。如何認識這種意識?得從較宏觀的歷史視野去檢視。

1927年2月18日及19日,「五四新文化運動」旗手魯迅先生曾在香港上環的青年會禮堂演講,題目分別是《無聲的中國》和《老調子已經唱完》。

前文指中國人不能把自己的心裡話寫出來,因為心裡話是活的,但用來表達的文言文卻是死的,也是艱深的、小眾的。因不能表達,所以「無聲」。魯迅說:「我們要說現代的,自己的話;用活着的白話,將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說出來。但是,這也要受前輩先生非笑的。他們說白話文卑鄙,沒有價值。」

後文則指出「老調子」(文言文)已經唱完,但是香港這個地方卻仍然繼續唱。魯迅指出這是港英政府管治香港人的手法,他說:「這時候,我們不但不能同化他們,反要被他們利用了我們的腐敗文化,來治理我們這腐敗民族。他們對於中國人,是毫不愛惜的,當然任憑你腐敗下去。現在聽說又很有別國人在尊重中國的舊文化了,哪裡是真在尊重呢,不過是利用!」後文的批評更加激烈,以致不能在報刊上登載。

魯迅為什麼對香港有如此的批評呢?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再早幾年,胡適、陳獨秀已提出「文學革命」,提倡「白話文運動」。接下來的幾年,中國內地的中小學教科書已開始採用白話文教材。反觀香港,當時的學界仍在「讀經」。更因1925年的「省港大罷工」,為了安撫香港華人及力拒來自「五四運動」而興起的民族主義,愛好中國傳統文化的金文泰被委任為港督,提倡中文。他聘任前清太史賴際熙、區大典等人籌建香港大學中文學院,課程以傳統經史為主,並成立了漢文中學(即今金文泰中學),由賴際熙的學生李景康任校長。所以,白話文在大陸風靡的時候,香港卻是傳統經史文化的重鎮。這情況直到上世紀40年代初才有改變。

之後的幾十年,內地政治局勢變幻無窮,不少文化人來到香港,把新新舊舊的文化思想也帶進來。形成了新舊文化在香港的紛沓並陳。

如果說北京大學是「五四」以來新文化的重鎮,那麼南方的東南大學及其後的南京國立中央大學就是傳統文化的堡壘。以柳詒徵、繆鳳林等的《學衡》派為中心,還有熊十力、錢穆等堅持傳統的學人與之抗衡。1949年,一大批後者的文化人來港。錢穆、唐君毅、張丕介等人組建了新亞書院;而由廣東一帶幾所南來私立大學所組建的聯合書院,一起成為了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重鎮。其後兩書院和崇基學院合併,成為香港中文大學。因其大量畢業生從事香港的中小學教育工作,也把重視傳統文化的意識帶到學界,形成了現今香港中小學文史教育的基本色調。

魯迅所說的「老調子」並沒有「唱完」。時代雖然改變了,白話文也早已成為香港中文教育的主流,但並不因此而忽略了對文言文的重視。香港是一個中西薈萃的地方,也是新舊文化並陳的聖地。在這裡可以看到前衛,也可以看到保守,因此也不要訝異為何只把文言文列為範文。■陳仁啟 作者介紹︰任教中學中文科接近20年。香港大學教育碩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

隔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