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小愛看電影,尤其是歷史戰爭片。但我每每先認定哪邊是忠、哪邊是奸,小孩心態,現在看來相當幼稚。
荷里活的戰爭片和動作電影,泛濫着「大美國主義」。上世紀60年代,正值孩童時候,曾看過的一套史詩式戰爭片《碧血長天》(《The Longest Day》),講二次世界大戰盟軍準備在1944年6月6日登陸法國諾曼第,大舉反攻。此片場面浩大,雖是黑白片,但值得一看,據知很多情節都符合歷史。
片中我最「仰慕」的一位將軍,頭戴二星鋼盔、口叼古巴雪茄,在諾曼第灘頭上指揮着千軍萬馬,英勇地突破德軍陣地,大有「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之氣概......我對歷史的知識,也是這樣一點一滴地累積起來。
電影和小說,當然可以虛構或藝術加工,可以有蘭保(電影《第一滴血》主角,為一越戰退伍軍人,英勇善戰),可獨力對抗整支軍隊;亦可以有美國總統坐上戰機,飛上天打敗外星人拯救地球。不過,這不是歷史,我們不會信。
那麼,歷史可以相信嗎?
我記得有人這樣反問過:「歷史是誰寫的?」這個已經是答案了。
歷史是改朝換代者寫的!歷史是勝利者寫的!歷史是得益者寫的!
你看整個明朝的皇帝,一般主流史家、歷史教科書,都說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外,其他的都是荒淫無度、言行古怪的昏君。無他,太祖是擊敗群雄、開基立業之主,你不能說他是無能之輩;成祖敢於篡位,把江山打回來的,一生雄才大略,修《永樂大典》、派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
明朝只有兩個好皇帝?
除此以外,後代的皇帝真的乏善可陳。正德皇帝被民間封為風流皇帝,戲曲《游龍戲鳳》就以他為主角,已將他的風流韻事美化了。事實上,他封自己為大將軍,領兵出戰。勝敗也好,他都升自己的官,有趣得很。
其他的呢?不上朝33年的萬曆,他不朝不廟、不批不覆,無可奈何地以怠政來對抗士大夫集團的清議。不錯,他有他的理由,他有他對朝臣不滿之處,但皇帝做到要怠政,你想史家會放過他嗎?
還有一位常被史評家定性為「白癡」的天啟,還說他是個文盲。史家指他除了做木工,就是在吃喝玩樂。
這些多是清朝的史官文人所渲染的,他們的目的,就是盡量醜化明朝的皇帝,以證明明朝滅亡是有其原因的、有必要取代的,而且清兵入關是為明朝「弔民伐罪」,這就是勝利者的權利。
若直接查看《明熹宗實錄》,可發現不是這樣。在《實錄》中曾記載,天啟親御文華殿講讀的記載比比皆是,對軍國大事親自發表議論的,更史不絕書。天啟六年十一月,袁崇煥曾上疏,宣稱只要在關外修城屯田,就可讓後金投降,還奉承奸臣「魏忠賢與閣部諸臣,俱一時稷契夔龍之選......故敢卜事之必成。」但被天啟批覆訓斥。
天啟告誡袁崇煥:「以朕計之,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戰必能勝,勝無輕談也。」他是主張要積極出擊,而不是一些自欺欺人的策略。
他十分重視平遼總兵官毛文龍的「塘報」,一早已接到情報,後金與蒙古勾結,有繞道薊鎮攻入關內的圖謀,要嚴加提防。這些見解完全與當時袁崇煥所想所做的不同,他更說毛文龍「屢獲活夷,斬首級......雖功微小,實挫賊鋒。其復遼之基,端在斯乎。朕心豈不嘉悅。」這番話是否招袁崇煥之妒而殺毛文龍呢?
天啟那時只21歲,對軍事形勢已十分了解,分析和預測也十分精準獨到。他在《明熹宗寶訓》卷四中,給閣臣訓示說:「(後金)賄買西虜,更換旗幟,借路潘家口等處,進攻謀逆。」不幸的是當時沒有人信、沒有人去查看防範;更不幸的,是日後金人真的這樣做,連路線和更換旗服的方式來借道入關都一模一樣。
在《明熹宗實錄》後面,記載着很多群臣爭吵、互相攻擊之事。他說:「屢疏紛囂,全無正論。遼左繼陷,皆因經撫不和,以致官民塗炭。」這正正道出他對東林黨爭的不滿。
有這樣的見解和思維,為什麼還說他是「白癡」皇帝呢?父親光宗在位僅30天就暴斃,他年僅14歲就即位,之前並未受過正式的太子之教育訓練,僅此而已。歷史可否還他一個公道?■雨亭 (退休中學中文科老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
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