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常言道:
人望高處,水望低流/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
水往低處流,鳥往高枝站
水向低處奔流;人則力爭上游,向着高處努力,屬古之常理、人之常情。然而,不是說向上就向上;如有力有不逮者,卻不自量力,力圖望高,最終只有苦了自己,所以我們有需要在「實際情況」下辦事。
對於「志大才疏」、「眼高手低」,沒「自知之明」的一類人,前人留下了不少提點,如:
量體裁衣;量腹麵食;眼闊肚窄
「量體裁衣」就是廣東人所說的「度身做衫」,按照身材裁剪的衣服必然合身。
「麵食」指用麵粉製成的各種食品,主要有麵條、饅頭、燒餅、餃子、包子等。「量腹麵食」比喻按照食量拿取(足夠的)食物,因拿多了也吃不下,亦作「量腹取足」(後比喻人自我節制,不貪取財物),與「照錢吃麵」(口袋裡有多少就買多大碗的麵)意近。
對於沒「量腹麵食」的人,廣東人會譏笑之為「眼闊肚窄」,意指見了想吃,卻因肚子已滿而無福消受,亦作「眼大肚窄」,與「眼饞肚飽」、「眼大肚子小」意近。就此情況,西方人會說:
Have eyes bigger than one's stomach.
(雙眼大過胃)
Don't bite off more than you can chew.
(勿吃多於你所能咀嚼的)
舊時人民生活簡樸,生活上最重要的就是「吃飯」,最大的娛樂可能就是「看戲」(「戲」指「大戲」,又稱「粵劇」),所以不少廣東諺語都與「吃飯」和「看戲」有關。就今期的課題,相關的諺語有:
睇餸食飯;限米煮限飯;咩鑼鼓唱咩戲
「餸」,粵語方言專用字,指下飯的菜。「睇餸食飯」其實是廣東人同枱吃飯的規矩,意思是須按用膳人數及各款菜的分量進食,目的是讓各人都能吃到合理分量的菜。後以此比喻按手頭資源來作行事規劃。
「限米煮限飯」(非「爛米煮爛飯」)指有「限」的「米」只可「煑」出有「限」的「飯」,亦即「米」的分量決定了「飯」的分量。「米」比喻能力,「飯」比喻「成果/成效」,意為有限的能力只能做有限的事情,也意味着能力不高的不要奢望有很大的收穫;比喻做事得看環境或自身條件。
以下文字節錄自毛澤東於一九四二年二月八日在延安幹部會上的演說:
俗話說:「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又說:「看菜吃飯,量體裁衣。」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看情形辦理......
「山」指山區,不同的山區流行不同的山歌,所以就有什麼山唱什麼歌了,這除了包含節錄中所帶出的信息外,還指出人要懂得「看風頭」(過度則予人毫無立場、唯利是圖的感覺)--把握當前形勢,做應做的事。就此情況,廣東人會說成:
咩鑼鼓唱咩戲
此話的原意是怎麼指示怎麼做。
文中提到的「實際情況」不僅指「力」,還包括了「入」。對於「力」,這就是「量力而為」;對於「入」,這就是「量入為出」,即須按收入的情況來釐定支出的限度,而這在意思上與以下一個西諺吻合:
Make both ends meet.
(使收入和支出這兩端相遇)
美國荷里活著名電影人奇連伊士活(Clint Eastwood)在其主演的電影《緊急搜捕令(1973)》(Magnum Force)中有句對白:
A man's got to know his limitations.
(人要知道一己的極限)
這與中國人的「人貴自知」遙相呼應。為此,做人不要心頭過高、想頭過大,即明白到有限的能力或資源只有有限的作為的事實。對自身實力,毋「高估」(Overestimate),也勿「低估」(Underestimate),這才是立身處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