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倫
特首林鄭月娥早前在記者會表示香港將迎來「經濟海嘯」,情況較金融海嘯和沙士嚴峻。有人在社交媒體發佈了一張包含多項香港經濟指標的圖,指出失業率、私人消費、樓價、恒生指數等仍未出現負面信號,反駁香港並沒有衰退。這真的是事實嗎?
在討論前,我們要知道經濟數據都是滯後的,因此數字不能將最新情況反映。例如政府統計處的數據,有部分是按月或季度形式公佈,當看到數字轉差時,大眾早已感受到經濟的變化。
經濟其實是一個整體,要是有一個方面出問題時,其他方面將會出現骨牌效應。
持續的示威和暴力衝擊的確損害了香港的旅遊和零售業。截至目前,已共有超過20個國家和地區對香港發出旅遊警示,大大削弱遊客來港的意慾。旅客數目由7月開始下跌,8月首周訪港旅客人數更按年跌逾3成。早前有報道指高端零售業將會有裁員計劃,看來已經不遠矣。而立法會「停擺」,令至少4項土地房屋相關政策受影響,包括橫洲公屋第一期工程、過渡性房屋20億元資助。換而言之,部分工程將會延遲,令「手停口停」的建築業人士蒙受重大失業風險。
當失業率上升,市民的轉職成本會因而提高,僱主為了降低營運風險便會要求員工共渡時艱,減薪潮會逐漸出現。而經濟不景氣將會大大影響市民的消費信心,導致私人消費下跌。根據香港城市大學的研究,今年第二季的香港消費者信心按年下降10.5%,處於5年來最低水平。在沒有減薪的情況下,消費信心已經下滑,到真正出現減薪和裁員時,市民消費力下降多少可想而知。最終形成了一個循環,失業率直線上升,經濟持續衰退。
或許有人會認為樓價依舊高企,代表經濟仍然非常穩定。早前有香港地產代理的高層曾撰文表示樓價不跌的主因是業主覺得情況未到最壞,不肯減價放盤,可是當業主們失去信心時崩盤之勢無人可擋。回看近期的情況,二手單位的預約睇樓量已下跌一成多,10大屋苑連續12周零成交,馬鞍山亦有單位須減價88萬才成交。在這樣的情況下,離業主減價求售的時刻還會遠嗎?
而香港股票市場亦不見得有好表現。近月恒生指數累積跌幅超過2,000點,而且更不斷尋底。港股基金連續12周淨流出合共143.7億港元。投資者信心有多低,可說是不言而喻。
現在的經濟狀況,大家有目共睹。要是衝擊事件持續下去,香港經濟會怎樣發展,就讓各位讀者自行判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