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字裡行間】三劍俠的合體書

2019-09-03
■圖為學林版的內頁。三人文章篇篇可讀。 作者提供■圖為學林版的內頁。三人文章篇篇可讀。 作者提供

黃仲鳴

上世紀五O年代末上小學,已迷上武俠小說。當年最嗜金庸,每看到廢寢忘餐;其次是梁羽生等。後來,在坊間忽然看到一部《三劍樓隨筆》,作者竟是金、梁加上一個也寫過武俠小說的百劍堂主,遂大破慳囊買了。

可惜,該書歷經搬遷,早已遺失。正如另本金庸譯的《最厲害的傢伙》,也散失了。

後來,一九九七年上海的學林出版社出了簡體字本,立買。搬家後,也不見了。不過,這兩書在此間一些大學圖書館還可找到。

日前,在圖書館掘出學林版《三劍樓》,大為驚艷,借來再閱。少年捧讀情景,歷歷眼前,喜甚喜甚。封面折頁有簡介說:

「四十年前(按:指五O年代),香港《大公報》的三位青年編輯查良鏞(金庸)、陳文統(梁羽生)、陳凡(百劍堂主)同寫武俠小說,人稱『文壇三劍客』。1956年10月,他們突發奇想,在《大公報》副刊上開設專欄《三劍樓隨筆》,三人合寫,每人每日一篇,以展現『三劍客』『交會時互放的光芒』,他們瀟灑,雋永的散文彩筆,為『三劍樓』增輝添色,給『新派武俠』留下一段歷史見證。」

「三劍」之中,後來經歷史檢閱,當以金庸的名聲最響,成就最大。百劍堂主《風虎雲龍傳》後,就沒有什麼佳作了。在這部隨筆裡,百劍堂主既牽頭纜,復寫〈後記〉,行文頗見幽默,不似寫武俠時的拘謹。「頭纜」題名〈「正傳」之前的「閒話」〉,講述當初屬意「三劍俠」之名,但--

「......後來對鏡自照,竟發現除各自手中有一支筆之外,『俠』氣實在並不頂多,乃在定這個專欄名字的時候,還我『樓』來,送將『俠』去。至於那個『劍』字,則只作為對自己的一種鼓勵,因為報紙為正義事業而前趨,我們也希望自己的一支拙筆,能夠略效微勞罷了。」

三人俱寫武俠小說,筆者劍也,是否懷有「俠氣」多少,那就不得而知了,所以「三劍俠」改為「三劍樓」,亦為貼切。各據樓頭,上下古今,談文說藝,筆到意到,整本書可觀的篇章確不少。

百劍堂主在〈後記〉中說,三人寫了近百個題目,歷時三個多月,得約十四萬字。據悉,讀者興趣濃郁,更有為文投寄補充他們所說,可見受歡迎程度。

這書內容廣泛,金庸、梁羽生嗜棋,篇章甚多。金談圍棋,梁說象棋;在娛樂節目甚少的年代,我們一班少年朋友,都以下棋為樂,所以特愛看。有談他們寫的武俠,都喜歡;如梁羽生的〈凌未風.易蘭珠.牛虻〉,談《七劍下天山》。金庸的〈書的「續集」〉,談《書劍恩仇錄》被人續貂的事,笑煞我肚皮,如有部寫乾隆竟自稱「孤王」,李沅芷自呼為「妾」,老俠自稱「老身」,小說人物個個變了在唱戲。百劍堂主則少談武俠,而談馬師曾、粵片五星、瑪麗蓮夢露等篇,俱賞心也。

短短一則,各自揮劍,各自可觀。讀者諸君,快去找來看。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