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文星級學堂 > 正文

【大器晚成】初唐四傑 扭轉文風

2019-09-25

「初唐四傑」乃唐代初年,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舊唐書.楊炯傳》記載:「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詩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

四傑的詩文雖未完全脫離齊梁以來的綺麗之風,但已開始扭轉文學風氣。四傑可說對中國文學發展舉足輕重,他們可說是詩歌發展過渡時期的重要人物。

擴大詩歌題材

初唐詩歌尚未能完全擺脫六朝的浮華和纖弱,詩歌所表現的現實和思想內容也略嫌不足,但已為詩歌發展帶來新氣象。

「初唐四傑」等人突破「宮體」狹隘的題材,力求擺脫南朝靡靡詩風,融合南北文風,以詩歌表現社會和政治問題,擴大了詩歌的題材。諸如交友、愛情、離別、懷鄉、邊塞、市井生活、山川景物等,都成為他們詩的題材,詩歌有時傳遞樂觀積極的精神,時而抒發抑鬱不平的憤慨。

除了題材內容外,「初唐四傑」風格等方面對宮體詩也有很大突破,並使五言律詩發展更趨成熟,一改齊梁浮艷的詩風,以真實生活開創詩歌新境。「詩聖」杜甫便曾以詩評論四人:「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王勃擅五言體詩

在詩歌形式方面,「初唐四傑」積極進行探索,當中盧照鄰和駱賓王都擅長寫作七言歌行體,使之趨向辭賦化,七言歌行後來在劉希夷和張若虛的手中達到高峰;至於五律和五絕,也在「初唐四傑」探索下漸趨嚴密精巧,更有規範,他們當中尤以王勃擅長五言體詩歌,五言體詩歌後來得沈佺期和宋之問加以傳承、加以發展,終為唐代格律詩定下後世奉為圭臬之體制。

大家耳熟能詳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即出自王勃。王勃之為神童,六歲便能作賦寫文,九歲即讀通顏師古注《漢書》,並能指出其不足紕漏。王勃年未弱冠,即憑才華出眾被表薦入宮,位列朝臣。惟其人恃才傲物,不久即觸怒高宗被逐,流落江湖。

王勃英年早逝,不足三十歲便溺水而死,卻已留下不少千古傳誦的名句名篇,其中駢文《滕王閣序》更是傳誦千載。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至於駱賓王,則是中國有名的神童,他七歲時寫的《詠鵝》詩,充滿童趣和天真,清新可愛,活潑喜人,是千百年來小孩子學詩啟蒙時首先要學、要背誦的一首好詩。駱賓王所作的詩題材廣泛,因其生平才高位卑,憤激之情時見紙上。他的五言律詩格律精嚴,尤其擅長七言歌行,筆力雄健。代表作《帝京篇》乃初唐罕有的長篇詩歌,時人公認為「絕唱」。他對革新初唐的浮靡詩風,開闢唐代詩壇的繁榮局面作用不小。■蘋果 中學中文科教師

逢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