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養生坊 > 正文

養生攻略:上熱下寒是病症

2019-11-17

香港註冊中醫師 楊沃林

養生之道要求人體要「寒頭暖足」,但現代人多是「熱頭寒足」(上熱下寒)。其主要表現是熱證與寒證並存:常年上火,總是口腔潰瘍、舌瘡、慢性咽炎、失眠,同時又表現出很多體寒症狀,如舌體胖大、大魚際發青、下肢冰涼等。

中醫認為,上熱下寒其實有更確切的表述方式:「真寒假熱」,或「陽不歸位」。

《黃帝內經》裡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體內寒邪過盛,就會把陽氣排斥在外,體寒是上火的根源!

有些人上火之後,首先想到的就是用敗火藥,卻常常陷入越吃越嚴重的怪圈,這種情況八九不離十都是上熱下寒。因為上熱下寒是體寒所致,而敗火藥屬寒涼之物,服用它們只會讓你寒上加寒、虛上加虛,越治火越大!

中醫認為上火有實火、虛火之分。

實火:從來不上火,但吃了一些東西後,突然上火了,多半是實火;

虛火:經常出現口腔潰瘍、舌瘡、青春痘、失眠之類的上熱症狀,喝了涼茶之後會好一點,但不喝的時候又不行了,並且反覆發作。

火的屬性不同,治法自然也不同。實火用瀉法,主要是清熱、降火,要服用敗火藥,虛火用補法,主要是補陽、滋陰。

人體的最佳狀態是陰在上陽在下,你顛倒了,就會上熱下寒。中醫認為,心主火,位居人體的上部,好比天上的太陽;腎主水,位居人體的下部,好比地上的河流。水火不濟,體內氣血陰陽就無法循環正常,陰陽就顛倒了。

清末著名傷寒學家鄭欽安在《醫理真傳》中指出:陽氣過衰,陰氣過盛,而陰中一線之元陽,勢必隨陰氣而上行,便有牙疼、腮腫、耳腫、喉痛之症,粗工不識,鮮不以為陰虛火旺也。

陽氣過於虛弱,陰寒之邪就會過剩,就會逐漸沉降,積聚於下,造成「下寒」;同時,腎臟之中的元陽(命門之火)不能鼓動腎水上升,心火得不到腎水滋養,就會「上熱」。

心陰不足與心火偏亢往往是同時存在的。火性炎上,心火偏亢,就會「上熱」;同時,心火失於下降,就無法溫煦腎水,就會「下寒」。

在身體的圓運動中,火要下降,水要升騰,必須有一個力量來推動,這個力量就是中氣,它是氣機升降的關鍵。

中氣由脾胃所生,脾胃虛弱,就會中氣不足,繼而脾氣不升、胃氣不降,腎水無法借助脾氣的升發,向上升騰以濟心火,人就會因心火亢盛而出現紅腫熱痛、心情煩躁等問題;同時,心火無法借助胃氣的下降,向下沉降以溫腎水,人就會因腎陽不足而畏寒、痛經、腹瀉、下肢寒涼等。

火往上走,寒往下沉,中焦不通,就會「上焦火,下焦寒」。最常見的就是濕阻中焦,堵塞道路,導致心火不降、腎水不升,自然水火也就無法既濟了。對於上熱下寒引起的虛火來說,需要把它引到去下肢,「引火下行」。

用溫熱水泡腳,泡完之後,再搓腳底的湧泉穴,既能滋養腎水,又能補陽。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