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二零一九年算是筆者寫作出版的豐收年。一年之內共出了七本書,不過其中兩種是舊作增訂重刊,真正新書只有五種,不過仍是破了紀錄。自從三十多年前第一次刊行單行本著作,到今時已有超過三十種拙作行世。「黃大師父」督促筆者學了吟詩作對,人前人後喜歡笑指這個不才學生曰:「此人著作等身!」筆者每次都回應說:「三十來本書在地上疊起來,頂多只能及膝而已。」古人著書則以「卷」算,那是將文字寫在紙上,每張捲成一卷,若幾部作品有數百卷,大概可以疊得如成年人般高了。
過去不甚在本欄推介自己的作品,今回偶一「假公濟私」,諒本版「領導」與讀者看官可以包涵一二。這《潘註千字文》(見圖)已是第三個版本,今年適逢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百周年,於是給此書加了一個副題,曰:「己亥五四運動百周年增訂版」。
過去刊行多種拙作,倒是這書較為得到讀者謬讚。於是老起臉皮自誇是「近百多年來最佳的註譯本」而不必害羞臉紅。畢竟真心認為此書尚可一讀,有膽不避嫌「老鼠跌落天平」──「自稱自秤」一番。
今回增訂多了一位幫手,就是由現時旅居美國的楊浩石博士負責審訂。現時香港習慣,如果人家有博士學位的高學歷而你忘記了稱呼人家一聲「博士」,算是很失禮的事。內地卻好像沒有這樣的風俗。與浩石結緣時,他仍在河北石家莊上大學,多年之後,浩石已在新大陸取得經濟學博士資格。「潘老頭」畢竟虛長很多歲,又一開始就以名字相稱,如果現在改口倒似有點阿諛。
我們以文字結緣,可是仍未正式見過面。他對我這部《潘註千字文》愛護有加,可以說是以審訂教科書那個嚴謹的規格辦事,簡直是到了字斟句酌的地步。既然有這位年輕學者自動「送上門來」義務指教,那真是「受之有愧、卻之不恭」了。
二人大學時都不時入文學院,「潘老頭」對於「漢語語法學」、「文學理論」等等實是一竅不通。不過浩石卻是用功的好學生,雖然主修經學,但是仍不間斷地去旁聽文學院的課,等於是經濟與文學的雙學位學士出身。鄙人在學中國文史課只到中五(即是高中二),後來可以說是自學為主,偶然才得長輩指點一兩句。所以當浩石拿許多今天的漢語語言學的規範來審訂拙作中的一字一句時,「潘老頭」就以少年時接觸的舊學「據理力爭」。不過,除非在舊籍中找到確切根據,否則多數是聽從浩石的裁斷。
我倆分別是六零後和八零後,算是不同世代的中國讀書人,是書每字每句都有兩代人的觀摩切磋在內。在此謹以最大的誠意為讀者推介,所有喜愛中國傳統文化的朋友都宜拿本書來翻一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