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文星級學堂 > 正文

【溫故知新】昭君出塞無知音 作者懷才無人識

2020-06-03
■王昭君為了漢朝與匈奴之間的和平,嫁到塞外。圖為內蒙古呼和浩特的王昭君墓。 資料圖片■王昭君為了漢朝與匈奴之間的和平,嫁到塞外。圖為內蒙古呼和浩特的王昭君墓。 資料圖片

上一回我們略略談了一下王安石的短詩,相信大家對王安石的作品已有了基本的認識,這一次我們和大家說說王安石「詠史詩」的特色。王安石的「詠史詩」大概可以分成三個類型:史傳型、詠懷型、史論型,當中以史論型尤其出色,他曾寫下兩首《明妃曲》傳頌千古,詩歌如下:

《明妃曲》其一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蚨仴~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這首詩歌前半部分以故事形式帶出昭君之美,昭君出來時淚眼漣漣,自覺容貌無甚顏色,但當時的漢元帝看見了竟不能自持,被昭君的美態深深吸引荂C原來昭君的美貴在「意態」。而畫師毛延壽只是個畫肉不畫骨的畫匠,所以「意態由來畫不成」,也為毛延壽被訛傳因沒有得到昭君的賄賂而刻意把昭君畫醜一事翻了案,故王安石有「當時枉殺毛延壽」之說。

詩歌的後半部寫昭君在外仍是關心國家,「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昭君只能借書信往來查問更多有關漢室之事,而「萬里家人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家人傳來的消息告訴她不必多思多想,好好地在塞外生活才是正途。詩歌的結尾更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詩句中的阿嬌便是漢武帝時的陳皇后,後宮女人的失寵,竟和有志之士懷才不遇有暗合之處,也隱含了王安石在政壇上苦無知音。

《明妃曲》其二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

含情欲語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桿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詩歌首兩句寫昭君嫁胡,胡人以氈車百輛相迎,反映出胡人對昭君的重視,但是昭君的反應卻是無法和胡人有深入的交流,一來是言語不通,二來則是出塞之舉實在是情非得已,只好用琵琶所彈奏的曲子表達心中的鬱結,才有了「傳與琵琶心自知」的孤獨寫照。其後在酒席之間,昭君的一邊勸酒一邊看「飛鴻」,表面上是融入其中,但內心矛盾和掙扎卻躍現紙上。

雖然昭君知道「漢恩自淺胡恩深」,但她的內心依然是向蚨~室的,她不計較個人得失,卻是深明大義,以國家大義為重,而且胡人並非真正地「知心」,更見昭君的情義高尚,因此即使經年累月,昭君的墓碑已消逝於大漠之中,但她所留下的「哀弦」仍舊牽動人心。

王安石處理這兩首詩歌的手法有別於他家,在詩歌之中加入了敘事的筆法,類近小說又非小說,以史實作詩歌的主體,再代入歷史人物的思緒,從而轉化出屬於自身的情感,最後更以議論作結,引起讀者的深思和細味,這種創新的寫作手法,可謂自成一派。

高步瀛在《唐宋詩舉要》中評這兩首詩:「持論乖戾」,可堪玩味。王安石的詩學觀頗受杜甫影響,陳正敏《遁齋閒覽》曾記下王安石對杜詩的評價為「光掩前人,而後來無繼」,讀者們多讀王、杜的詩歌,或會發現兩人的詩學觀相似之處。■心台 中學中文科教師

隔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