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養生坊 > 正文

夏季養生重在三伏 冬病夏治宜伏不宜動

2020-07-01
■三伏天不宜大量出汗■三伏天不宜大量出汗

三伏天,是指每年處於小暑與處暑之間,一年中氣溫最高、濕度頗大的日子。伏天有頭伏、中伏和末伏,故又稱為「三伏天」。三伏天有幾個顯著的特點:第一是氣溫高,日平均氣溫高,最高及最低氣溫都高,溫差小。其次是光照時間長,為一年中光照時間最長時段,而且太陽光幾乎是垂直照射到地面。第三是濕度大,尤其是臨海、湖、江、河和低窪以及空氣流通不暢地區,濕度大,不利於濕、熱度的發散和降低。「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這也是冬病夏治的理論根據,而伏的另外的意義是,在這個時候,宜伏不宜多動,尤其不宜室外劇烈活動。 ■文︰香港中醫學會 陳飛松 圖︰資料圖片

平衡飲食

三伏天由於氣溫高,濕度大,汗多失水多,應多喝水,喝多點水,而且是溫水比較好(因為香港地區的公共場所的空調溫度低),每天要喝七八杯白開水。身體要隨時保持水分和補充水分,水在人體內起茼傶鰣垠n的作明,維持茪H體正常的生理功能。水是人體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器官、肌肉、血液、頭髮、骨骼、牙齒都含有水分,夏季失水會比較多,若不及時補水就會嚴重影響健康,易使皮膚乾燥,皺紋增多,加速人體衰老。另外礦泉水、涼茶,牛奶,蘋果汁是理想的解渴飲料。

三伏天酷熱高溫,人們喜冷飲,喝水多,導致濕氣侵入人體,而外濕入內,使水濕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出現積水為患,引起食慾不振等。暑濕對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瀉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且夏季歸心,而心喜涼,宜食酸,所以夏季應適當地多吃一些酸性的食物。比如可常吃些小麥製品、李子、桃子、橄欖、鳳梨、芹菜等。中醫注重天人合一,陰陽互補,因此,在夏季人們要多吃酸甘的食物外,盡量不吃辛辣溫燥食物。還要避免生食冷飲過度導致傷及人體內的正氣而誘發疾病。

在烹調方面,涼拌、清炒是夏季最佳吃法,能最大程度地保持蔬菜的營養;再輔以適量的醋、醬、b、薑、蒜和芥末,可促進食慾和消化外,還抑菌、降脂、調血壓。西瓜、苦瓜、冬瓜、黃瓜、絲瓜、番茄等瓜茄類果蔬有利尿補水的作用,是首選祛暑食物。此外,入伏飲食還要注意增加營養,食物以易消化為宜,少吃油膩和辛辣的食物,少飲酒、少抽煙。

此外,夏天大量流汗會引起鹽分大量流失,使血液中形成胃酸所必需的氯離子儲備量減少,從而影響胃液中鹽酸的生成,不利於鐵和鈣的吸收,所以要及時補充水分和鹽。補水湯茶飲料是個不錯選擇。湯類含有大量的水分和鈉、鉀、鎂等有機鹽,而茶水可生津提神,減輕疲勞。

不過,這些湯茶熱茬雂~最能起到解暑的功效,因為溫熱的茶飲能通過舒張汗腺將體表溫度降低1至2℃,消暑效果遠優於冷茶。

應時起居

三伏天則宜晚睡早起,中午盡可能午睡。切記不能「坐臥當風」,就是不要在樓道、屋簷下或通風口的陰涼處久坐、久臥、久睡。更不宜久直對電風扇、空調的風,因夏令暑熱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大開,易受風寒侵襲,吹的時間過久可能會引起頭痛、腰肌勞損、面部麻痹或肌肉酸痛等。

養生保健要「養陽」,《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生之道也。」炎熱夏季,很多人會患空調病,人們不管白天夜堻ㄥ}茠鬚捸A室內外溫差可以達到十幾度,加上大量食用冰品冷飲,肯定會傷陽氣。因此,要注意居住環境不要過於潮濕。

適量運動

中醫認為「脾主四肢」、「脾主運化(包括運化水濕)」,四肢經常活動,有利於脾氣的健運,以運化體內的水濕。在早晚無太陽直射處,打太極拳、健走或其他的適量運動。

三伏天暑氣至盛,潮濕悶熱,令人食不甘味,寢則難眠。當你吃不下飯時,有個小小的建議,不妨一試:就是試茈h煲點湯喝,即補充了流失的體液,又將營養補入體中,同時,又消暑解煩。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