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詩語背後:長相思.一任滄桑入寨城(上)

2020-08-25
■曾灶財僅存墨跡位於尖沙咀。資料圖片■曾灶財僅存墨跡位於尖沙咀。資料圖片

■ 江 鄰

風一程,雨一程,

莫問鄉關幾夢縈。

滄桑入寨城。

風雨停,星光瑩,

獅子山前百舸行。

踏波千萬燈。

九龍,其名稱就自帶神秘性。關於九龍的故事,更是可以在波詭雲譎中讀出江湖的魅力,歲月的滄桑。

傳說南宋末年,忽必烈揮師南下,南宋小朝廷節節敗退。宰相陸秀夫、元帥張世傑擁戴小皇帝趙昺,逃到今天的獅子山南麓維多利亞灣一帶。小皇帝環顧群山,問陸秀夫:都說一座山一條龍,這埵酗K座山,是不是就有八條龍呢?陸秀夫答道:陛下繼承大統,是真龍天子,所以應該是九條龍。趙昺大悅,將此地賜名「九龍」。

如今九龍城土瓜灣還有一尊巨石,上書「宋王臺」三個大字,據說小皇帝當年曾在上面休息。也許趙昺真來過這堙A但「九龍」地名是否小皇帝所賜,就不可考了。趙昺本是宋皇,之所以成了宋王,是因為當地人不想激怒元朝皇帝,遂用「王」指代「皇」。

700多年後,這堣S出了一個「九龍皇帝」。他叫曾灶財,是一名街頭塗鴉者,用毛筆在大街小巷寫字,講述家族事跡,宣示自己對九龍的「主權」。曾氏塗鴉超過50年,以九龍半島為主,遍及港九各區,且內容異常,成為街頭一絕。他的塗鴉作品還於2003年威尼斯雙年展展出,是香港人首次獲邀展出作品。

2007年7月25日,86歲的「九龍皇帝」壽終正寢,香港各大報章均有大幅報道。傳媒人梁文道認為,曾灶財的街頭創作絕對是港人的集體回憶,亦啟發我們重新思考何謂藝術。塗鴉藝術家陳廣仁稱讚曾灶財是第一個把街道當畫布,而且很成功。前立法會議員李卓人聲稱,曾灶財代表茩輕銊羆h本土文化。當年坊間一度還有「五曾看香港」的說法:主管港澳事務的國家副主席曾慶紅,香港特首曾蔭權,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愛國商人曾憲梓,再加一個市井人物曾灶財。

香港三大區域,如果說港島是商業文化的標本,新界是宗族文化的淵藪,九龍則是江湖文化的集大成者。我們知道,在相當長的時期堙A整個香港都被看作一個江湖。面對深不可測的江湖文化,港島、新界難免顯得有些單薄,九龍就豐富得多。從這個意義上講,九龍是最香港的地方。你只有真切地感受過九龍,理解了九龍,才能真正讀懂香港。

一切都源於那個讓人愛恨交加的九龍寨城。九龍寨城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南宋初年,官府在九龍灣沿岸的尖沙咀與茶果嶺之間,設立了一個名為「官富場」的曬鹽場,範圍覆蓋今日的觀塘區、九龍城區及油尖旺區。朝廷委派造鹽官並駐兵,建有營房「官富寨」。觀塘原名官塘,正是得名於官富鹽場。

此後,明清兩朝均在這媥n兵,康熙年間正式設立九龍汛。不過,近代九龍寨城的故事,得從深圳的大鵬所城講起。大鵬所城作為明清兩代的海防要塞,頗具規模,有「沿海所城,大鵬為最」之稱。深圳也因此被稱為鵬城。1840年,道光皇帝基於鴉片走私盛行及英人威脅日大,將大鵬所城的編制由營提升為協,增設副將一員,移駐九龍。九龍汛擴建成九龍寨,躍升為南國第一要塞,成為鴉片戰爭的肇始地,九龍寨城也成為抗衡對岸維多利亞城的前沿堡壘。

九龍寨城建成於1847年,本身面積70餘畝,但駐九龍寨城的官員「九龍司」管轄的範圍要大許多,相當於整個九龍半島。1860年,九龍半島南部被割讓給英國後,九龍寨城尚與大清本土相連,九龍司勉強維持茯伬音韞H北地區的防務和管治。

1898年,根據中英簽訂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九龍半島北部及新界成為英國租借地。九龍寨城雖然仍歸屬大清,但已成為一塊飛地,周圍都在港英管治之下。一座小小的孤城,自然不用駐軍。城內一小部分官員及維持治安的捕快等,也迫於壓力很快撤走了。港英當局本想趁機接管寨城,但清廷拒不同意,後來的民國政府還支持城堜~民多次發起抵抗運動,反對港英政府清拆,寨城便長期處於無政府的自治狀態。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1987年,港英政府與中國政府達成協議,清拆九龍寨城並在原址興建市民公園。清拆工程於1994年4月完成,清拆過程中發掘出來的一些古物和寨城遺蹟,被糅合在公園的設計堜峓@為展品供遊人參觀。

據稱,九龍寨城在清拆前共有居民五萬餘人,以寨城狹小的面積推算,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米兩人,是全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方。那麼,這樣一個擁擠的群落,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狀態,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九龍以及香港社會的精神文化呢?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