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專題 > 正文

【疫後城市設計再思系列之二】後疫情時代的城市規劃 優質公共空間應重人性化

2020-11-18
■為了防止人群聚集,公園內桌子被圍封,想舒服地吃個飯似乎很難。 朱慧恩 攝■為了防止人群聚集,公園內桌子被圍封,想舒服地吃個飯似乎很難。 朱慧恩 攝

新冠肺炎疫情曠日持久,正當人人都在期望疫情早日結束生活重回正軌時,另一邊廂,相關業界人士已開展了後疫情時代關於建築及城市規劃的討論。疫情影響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暴露了本地城市規劃、公共空間、建築設計的種種問題。倘若再有世紀疫症來襲,香港是否有足夠抗疫能力及反彈能力(resilience)?記者採訪不同持份者,為後疫情時代的城市設計及規劃出謀獻策。

上期特意為市區公園這個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間把脈找毛病,今期專題則把眼光拉闊一點,聚焦到城市整體的公共空間規劃。早前政府推行全日禁堂食令,市民「無啖好食」。如果城市的公共空間能更充足、更以人為本,那麼就可能不會有當日悽慘的景象。本地公共空間規劃的不足是老生常談,皆因市民及政府部門皆不夠重視,但疫情迫使大眾面對現實,不能再對積存已久的問題視而不見。如果不從中汲取教訓,再有世紀疫症來襲,「慘況」會再次重現。今期專題便採訪了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人士,看如何能夠改善及開拓城市的公共空間。■採訪:香港文匯報記者 朱慧恩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記得7月29日是全日禁堂食措施的首日,一幅幅市民在戶外狼狽進食的照片在社交媒體瘋傳。疫情期間,有些公園的有蓋涼亭被圍封,用作下棋的桌子亦然,若在公園進食,只能手捧飯盒三扒兩撥。公園外同樣慘不忍睹。有人席地而坐,有人跪茼Y飯。翌日,民間出現一系列自救措施,例如巴士公司在車站提供椅子,讓市民食餐安樂茶飯。此刻,我們驚覺要在這個先進的國際金融中心覓得舒適的公共空間食飯竟如此奢侈。有從事城市研究的學者表示,疫情顯露了城市公共空間規劃的不足。在地產和商業主導的香港,此類議題往往視為雞肋,不被重視,當疫症來襲,便殺市民一個措手不及。疫情給大眾的啟示是,公共空間與自己息息相關,疫情過後,必須重新思考其設計與規劃,讓自己活得有尊嚴。

何為公共空間?專門研究本地公共空間議題的組織「拓展公共空間」指出,公共空間最基本的定義是公眾可共同免費享用的空間,除了公園外,還包括大街小巷、市集、海濱走廊,甚至郊野公園、海灘等。公共空間在城市中向來扮演重要的角色,例如為市民提供休憩空間,促進社交生活。香港的居住環境狹窄,人口密集,疫情下,長期困在家中的市民需要有適當的公共空間稍作喘息;此外,部分室內活動或會移到室外進行,例如進食或看電影,此情況下,城市有足夠優質的公共空間便十分重要。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