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專題 > 正文

小空間更需高質設計

2020-11-18
■雖然城市埵酗@些小型休憩空間,但卻不甚美觀。 朱慧恩 攝■雖然城市埵酗@些小型休憩空間,但卻不甚美觀。 朱慧恩 攝

要改造天橋或許仍需時日,但近年天橋底卻越來越熱鬧。例如邀請藝術工作者為冷冰冰的橋底添「新衣」,讓空間更活潑;又或者善用天橋底空間,進行各類型活動。Corrin認為天橋底是很有潛力的公共空間,惟她認為現時大部分都做得「唔係幾好」。「鵝頸橋已經是很特別的公共空間,但依然十分殘舊。」她說。

除了天橋底尚有需改善之處外,Corrin亦留意到全港18區的小型公共空間也經歷類似情況。她認為,現時各區都不乏有一些頗有潛質的公共空間,然而部分外觀不吸引,設計時也未必完全考慮到當區市民的需要。故她認為若能重新設計這類散布城市角落的公共空間,也能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城市的公共空間需要有質素的設計,例如該設計是與當地的歷史、文化有關,這才能扎根。」像中環的百子里公園就是不錯的例子,既有休憩的空間,亦把與當區相關的一段重要歷史--辛亥革命,以文字介紹的方式呈現在市民眼前。Corrin認為,空間設計除了要人性化外,更重要的是讓市民有歸屬感。

她指出,要規劃和設計優質的公共空間,除了政府部門的努力外,也可以邀請市民一起參與設計或管理。她舉例,台灣就有推出公共空間收養計劃,讓NGO「收養」這些公共空間,此後政府要提供資助、舉辦比賽,鼓勵市民悉心照顧這些空間。

冀市民參與管理公共空間

「始終公共空間是屬於市民,政府只是託管。其實市民也可以幫忙管理。後疫情時代,很多東西會變,公共空間的設計和管理都應該變。」文化倡議者黃英琦說。現時香港的公共空間設計及管理不少均由政府主導,有公眾參與(public engagement)的不多,相關部門在規劃及設計時亦欠缺諮詢,變相每區的公共空間未必能切合當區市民的需要,例如若該區老年人口較多,對公共空間的需求或會較多,其設計亦可能不同。上期專題中,記者邀來Paul為十年如一日的市區公園「把把脈」,談到管理部門因怕承擔責任,對公園的活動多規限,對園內遊樂設施選用亦較保守。當市民習慣了現有的,便不會思考其實可以擁有更好的。這種想法跟市民對城市公共空間的態度如出一轍。由於長期的官方主導,市民無論對於參與公共空間的設計,還是追求理想公共空間都不積極,當問題發生時,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Corrin舉了一個失敗例子:在灣仔大王東街,有一個曾邀市民一起設計的公園,當時市民提議在地面上做一些電車路。「意念不錯的,但後來因為政府重新接管,個空間都幾bad,不活潑。」Corrin指出,以前的人一提到「靚」字,就會很害怕,「但城市空間就是要靚,即是否有創意。今次大家都關注的就是要有地方讓人坐下食餐飯,我們要活得有尊嚴。疫情就是讓我們覺醒,知道過往的做法可能不太可行,如果什麼都只是不斷重複,就違背了健康的理念。」設計要扎根,就要有市民參與。「始終在香港,仍未有市民可以參與城市設計。」

Corrin認為任何地方都需要優質的公共空間,尤其香港的居住環境狹窄,有足夠的公共空間更顯重要。因此,應藉此機會認真思考如何讓城市的公共空間規劃做得更好。「香港有很多有心的專業人士及市民,政府應該趁此機會,群策群力,為城市做一些事情,藉此打造健康城市團結社會。」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