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1月13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跨過深圳河」的語言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1-13]     我要評論

周八駿 資深評論員

 香港教學語言必須配合香港與國家經濟一體化大趨勢。曾蔭權於「香港經濟峰會2009」致辭中表示:「棋盤上的楚河漢界,必需要跨越才能爭勝。我們最近的河是深圳河。國家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證明,香港必須跨過深圳河,不斷加強與內地融合,才能持續發展。」但是,中學教學語言「微調」方案卻不能不令人質疑:香港以什麼語言來「跨過深圳河」?

 2008年12月17日是曾蔭權先生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赴北京向國家領導人述職的第一天。這一天,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其中一項重要議程是,審議並原則通過《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

 2009年1月8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新聞發佈會,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杜鷹、廣東省人民政府常務副省長黃龍雲介紹《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

綱要擘劃粵港澳未來合作藍圖

 —綱要提出,支持粵港澳合作發展服務業,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物流、高增值服務中心和澳門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地位。

 —綱要提出,要保持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為保持港澳地區長期繁榮穩定提供有力支撐。到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區要形成粵港澳三地分工合作、優勢互補、全球最具核心競爭力的大都市圈之一。

 —綱要強調,中央政府支持廣東與港澳在城市規劃、軌道交通網絡、信息網路、能源基礎網路、城市供水等方面進行對接;加快建設廣深港客運專線,盡快開工建設港珠澳大橋、深圳東部過境高速公路和與香港西部通道相銜接的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積極推進蓮塘,香園圍口岸規劃與建設,積極推進深港空港合作等項目。

 —綱要提出,支持勞動密集企業順利過渡,並協助港資企業拓展內地市場,以增加應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能力,支持粵港澳合作發展服務業。

 —根據綱要,中央政府鼓勵粵港澳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文化、應急管理、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開展合作,為港澳人員到內地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共同建立綠色大珠江三角洲地區優質生活圈。

 —綱要提出,支持粵港澳三地在中央有關部門指導下,擴大就合作事宜進行自主協商的範圍。鼓勵在協商一致的前提下,與港澳共同編制區域合作規劃。

 但就在1月8日下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在香港公佈中學教學語言「微調」方案,表面取消「中中」和「英中」標籤,實際卻是進一步削弱母語教學而擴張英語教學。

 語言不僅是教學工具。語言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居民對於本國或本地文化認同、從而也是身份認同的重要標誌。著名歐洲文化史學家彼得.李伯賡(Peter Rietbergen)說:「語言從來都是一個重要的文化因素,它不僅是人與人溝通的媒介,而且要藉語言來劃分社會的各種群體。」(彼得.李伯賡:《歐洲文化史》(Europe A Cultural History),趙複三譯,明報出版社2003年版,上冊,第227頁。)

本港教學語言須配合兩地一體化趨勢

 不久前辭世的美國著名國際政治學家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P.Huntington)指出:「大多數前殖民地在獨立之後,都在不同程度上努力用本土語言來代替帝國語言,並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衝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劉緋、張立平、王圓譯,新華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51-52頁。)

 由於香港接受長逾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管治」,英語長期成為香港的法定和主流語言,香港回歸祖國後,特別行政區政府必須按《基本法》來推行母語教育,推動香港居民對國家主體文化認同和新身份認同。然而,誠如亨廷頓所說:「歷史上,語言在世界上的分佈反映了權力的分佈。」兩個世紀以來,英國和美國相繼雄霸全球,英語至今仍在全球擁有主導地位。儘管《基本法》第九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除使用中文外,還可使用英文,英文也是正式語文」,維持文化認同和文化差異之間平衡。但是,使用英語在香港仍然是社會地位的象徵,這使香港不少中國人家庭依然偏重英語教育。在這樣的背景下,特區政府不能畏縮,更不能別抱琵琶,以給予中學自主權為名來向傳統勢力低頭甚至擴張傳統勢力。

 尤其,香港的教學語言還必須配合香港經濟與國家整體經濟一體化大趨勢。2008年12月11日,曾蔭權先生在赴北京述職前,於「香港經濟峰會2009」致辭中表示:「棋盤上的楚河漢界,必需要跨越才能爭勝。我們最近的河是深圳河。國家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證明,香港必須跨過深圳河,不斷加強與內地融合,才能持續發展。」此言誠然。但是,中學教學語言「微調」方案卻不能不令人質疑:香港以什麼語言來「跨過深圳河」?

相關新聞
兩岸和平發展的路向 (2009-01-13)
「跨過深圳河」的語言 (2009-01-13)
中美關係30年嬗變 (2009-01-13)
如何看待中學教育微調政策? (2009-01-13)
金融海嘯改寫世界秩序 (2009-01-13)
粵港澳合作新契機 (2009-01-12)
醫療事故停不了 員工問責須加強 (2009-01-12)
硬中更硬 軟中更軟的「胡六條」 (2009-01-12)
西方媒體令世界不安寧 (2009-01-12)
面對逆境 自我開解 (2009-01-12)
兩岸政治關係需要集思廣益 (2009-01-10)
家暴條例修訂應慎重 (2009-01-10)
中美關係的戰略發展方向 (2009-01-10)
購買美國國債是否划算? (2009-01-10)
台灣國際空間問題需法律先行 (2009-01-10)
兩岸政治談判的平等性 (2009-01-09)
創建「和諧社會的宗教論」 (2009-01-09)
社民連亂港之心不容得逞 (2009-01-09)
香港與中國東北部的共贏發展 (2009-01-09)
扁「二進宮」相關二名人 (2009-01-09)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