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莊 資深評論員
在改革開放之前,內地經歷了5次五年計劃;在改革開放之後,又經歷了近6次五年規劃,積累了宏觀調控大量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目前的困境對曾經長期實行計(規)劃經濟的中國而言,反倒是難得的機遇。中國不但可以「保八」,而且在其中還會有更多新技術、新工具、新專利出現。
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今年第一季度數據,GDP共錄得6.1%增長,較去年同期的10.6%回落4.5%,為十年來最差季度。對此社會上有樂觀、悲觀兩種展望。樂觀論者認為內地可以保八,悲觀論者認為不能,或甚為困難。
世界絕大多數經濟體由第一(農業)、第二(工業)和第三(服務業)產業組成。內地第一季度服務業增長7.8%,接近8%,只因為農業才增長3.5%,工業才增長5.1%,拉低了GDP的增長。第一季是冬春之際,要求農業有較大增長是不可能的。但到第二、三季,只要內地不出現大規模自然災害,較高幅度增長是可以預期的。在外貿有20%以上滑落的情況下,內地工業仍有5.1%增長,實在不錯,說明擴大內需和基建開支的政策初見成效。
在經濟學上,GDP=C﹢I﹢G﹢X-M,即由消費(C)、私人投資(I)、政府開支(G)、出口(X)和進口(M)組成。內地同期城鎮居民收入增長11.2%,農民收入增長8.6%,均超8%,如配合家電、汽車、下鄉補貼和削價競爭等措施,有可能再進一步刺激消費(C)。私人和外來投資(I)的減少完全可由政府投資(G)的增加來彌補。內地出口雖大幅回落,進口也自然相應調整,本季外貿順差仍有623億美元,對GDP影響正面。出口大幅回落,照理將影響工業的增長,但本季工業仍有增長,說明像中國這樣的地區差距明顯、人口眾多、外貿依存度高的大國,完全有辦法出口轉內需。
統計局的資料顯示,在6.1%GDP的增長中,4.3%來自消費,2%由投資拉動,外貿影響為-0.2%。由於世界經濟尚未到達谷底,外貿的負面影響可能還會有所增加;而中國人的消費習慣難有根本性改變,大幅增長是困難的。在經濟不景時,私人投資也難有可觀增長。因此,保八的關鍵在於政府的基建開支。
世界各國普遍認為,2%GDP的政府增加力度是足夠的。但按中國國情卻是不足的。在「十一五」規劃的最後兩年每年增加約兩萬億人民幣的力度才是適當。內地GDP2007年約26萬億人民幣。2008年約30萬億,兩萬億是GDP的7%左右,力度是夠大了。
政府擴大基建開支的力度很大,但能否對GDP有正面影響,產生經濟效益,取決於:(一)基建所需機器、材料、設計、施工等是否來自本國。如不完全依賴進口,則不大大增加上述GDP公式的M的負值,有可能是正面效應。由於本季電量下降3%,說明擴大基建尚在籌備階段,尚未在採購、運輸和施工中完全落實。一旦落實,就可以在第二、三季中反映。到冬季北方施工受影響則可能有回落。
(二)基建項目是否匆匆上馬。內地「十一五」規劃中優先發展鐵路、公路、水路、電網和機場,而五年規劃之間又有銜接,每項大型基建在列人規劃時通常又要經過3-5年經濟、技術和環保等可行性研究論證,並非拔苗助長,也可能有經濟效益。
在改革開放之前,內地經歷了5次五年計劃;在改革開放之後,又經歷了近6次五年規劃,積累了宏觀調控大量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目前整個自由經濟世界認為束手無策的困境,對曾經長期實行計(規)劃經濟的中國反倒是難得的機遇。奧巴馬在自撰傳紀中曾說,「他希望美國的工程師比律師多。」而這樣的國家就是中國。中國不但可以「保八」,而且在其中還會有更多新技術、新工具、新專利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