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截稿後,又傳來佳訊,周蜜在剛結束的新加坡公開賽奪冠也是她09年拿到的第一面金牌。
——優才系列(四)
文:梁小島 攝:黃納禧 資料圖片
「現在到了(運動員生涯)後期,我才真的覺得羽毛球很有趣,打球是一種享受,我不再被迫去打球了。 」前中國羽毛球第一女單、今年30歲的周蜜,對專訪記者這樣概括她加入香港羽毛球隊的生活。
香港羽毛球隊總教練陳智才,形容2006年通過香港入境處「優才引進計劃」剛進港隊的周蜜,是下午四五點鐘的太陽,「她的膝蓋和腿傷很嚴重,醫生甚至說她不適合再打球了。」然而,2008年,這個傍晚的太陽重登世界羽壇女單第一寶座,大爆冷門,卻與無緣北京奧運有關。
身份風波
「提前大半年就知道去不了(北京奧運),但那口氣還在,大獎賽能打的都打了。」這口氣讓她一連拿到包括韓國超級賽、印度公開賽、中國大師賽、年度總決賽等在內的6項國際賽事冠軍,當時還有媒體估算,她獲得的獎金總額將超過12萬美元。爭了氣,舒了意,回頭還是專注自己,專注打球。2009年,已是香港球員的周蜜因不在中國羽協排名之列,無法直接晉級全運會決賽,預賽要一場一場的拿,不過都成了享受。
參加不了北京奧運,外界知道的,是她身份的轉換:由中國國手變身香港代表,但她仍持有的中國護照令她被拒之門外。周蜜說,其中的原因和問題其實很多,不願多談。比起三年前的那場身份風波,這次的態度,更接近寬容。
2006年夏天,有關「周蜜將加入馬來西亞羽毛球隊」的報道如病毒般在媒體和輿論中大肆蔓延,觸動了無論是官方抑或部分民間對「海外軍團」的死穴,「對抗中國」、「寧當大馬陪練」的負面言論四起,人言可畏。周蜜不得不公開申明,赴大馬訓練純屬私人拜訪,絕無「改變國籍」的想法,後來得中國國羽總教練李永波解圍,才平息了「周蜜出走」事件。曾有大度網友支持周蜜「另尋幸福」,還有人覺得,她沒與中國羽協事前通氣,是失策之舉。
「我那時都退役一年多了,已經不再是國家隊的人,就很想去多走走看看,體驗其他國家的訓練方式。」周蜜到過韓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發現訓練最嚴最苦的還是自己的祖國。「馬來西亞最自由,訓練完後就能自己開車回家了。中國講求軍事化,做什麼都是集體行動,生活範圍就是宿舍和訓練場,兩點一線。」在北京生活了十幾年,周蜜只熟崇文門,那是訓練場所在地,後來又多了個海淀區,因為男友住那邊。不過,最讓周蜜不解的是,原來就算退役,中國羽協的意見仍然重要。
拿冠軍就生病
周蜜9歲打羽毛球,同年進入廣西羽毛球隊,不久入選國家隊。1998年,19歲的她在汶萊舉辦的羽毛球公開賽中嶄露頭角,在隨後的短短幾年內,周蜜接連取得了多項公開賽冠軍,一躍成為中國女單的絕對主力。不過,周蜜卻並非順風順水,雖然在2004年初,她曾一度登上了世界排名第一的寶座,然而高峰期已經過去。
「2002釜山亞運會是我的高峰期,那時狀態最好,但我比較倒楣,一拿成績就要生病、受傷。」拿了釜山亞運會女單冠軍,周蜜因為慢性闌尾炎而入院開刀,一條小小的盲腸,讓她付出巨大代價,至今她還覺得不值,「沒辦法啊,我打點滴打了一個月都沒消炎,之後排名都沒有再上去。」儘管2003年周蜜依然戰績驕人,卻傷了膝蓋,直接影響了她在04年雅典奧運會上的發揮,僅拿到女單銅牌。天不時,地不利,人也不和。後來發生了讓球迷嘩然的「讓球」事件,時隔4年後,教練主動對外承認,當年雅典奧運周蜜輸球給隊友張寧,是出於顧全大局的「臨時安排」。
周蜜沒談「讓球」,卻說了退役。
「我一直有傷病,國家隊出於內部需要,李永波教練決定讓我退役。」那是2005年,周蜜時年26歲。「決定很突然,我當時還是很想接着打,也找過教練談話,但決定最後沒有改變。」問她是否覺得現實殘酷,「我也很理解,不管怎樣都會支持他們的決定,我是他們培養出來的,我都感激他們。」說完不久,周蜜還是忍不住用手擋口作卡通人物狀,小聲補充:「其實我當時很高興,國家隊沒有規定退役年齡,以前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個頭。」說完便哈哈大笑。
國家隊分一隊和二隊,一隊是爭金奪銀主力隊員,二隊是後備童子軍,分工不同,生活待遇也不同。周蜜16歲在二隊待了兩三年,一直被安排住地下室,「沒有窗戶,感覺很壓抑。」「不過後來二隊條件好了,都搬到和一隊住一棟樓。現在國家隊的制度變化也很大。」香港沒有一隊二隊,只有青年軍,小隊員除了訓練,還要上學,運動是兼職,這讓周蜜感到新鮮。「國家隊人多,新秀也很強,壓力最多還是來自教練,如果這一場比賽打不好,以後可能就沒什麼機會給你了。」
來香港重新學打球
剛退役的時候,周蜜才開始體會什麼是自由。「天天玩的多,睡到幾時也沒人管,睡醒了才考慮要不要去逛街。」「但脫離了羽毛球太久,會覺得好像缺少了什麼。就在想,有沒有可能再打球。」曾想過做記者,去讀書,但下決定重回打球本行,似乎還是有點不甘心。「不過最困難的還是選地方,畢竟是中國培養出來的,我不希望別人用異樣的眼光看我。」有了前車之鑒,正好香港推出「優才」計劃,周蜜就主動聯繫了港隊的陳智才教練。
陳教練再見這位退役一年多的前國手,雖然已傷痕纍纍,雖然狀態鬆散疲憊,但身上還有股對羽毛球的熱望,決定暫時「雪藏」、養傷。周蜜的訓練時間由國家隊時的每日5個鐘,減少到3個半鐘,一三五練全天,二四六練半天。她多了很多自主性,連訓練內容,都可以和教練商量來決定,這是對運動員身體的保障。
「教練對我說要保護好膝蓋,哇,覺得他好人性化,這邊環境這麼寬鬆,反而可以讓我發揮最大的潛能。」她管陳智才教練叫「才叔」。
重拾球拍不易,何況還要適應新的比賽規則。周蜜退役前是打11分制,有發球權的一方才能得分,現在是21分制,不需換發球得分,速度加快了很多。
「一鬆懈,4、5分就沒了,很難去追平,剛開始就像重新學打球一樣。」
周蜜的朋友有些也是退役的運動員,結婚生孩子,過平常人的生活,周蜜的復出可否令周圍人驚訝?
「我跟他們說,你們就把我當成在做一份工作,我自己也覺得現在做的是我的興趣,和他們其實沒有分別。」
周蜜對做香港人也非常之投入。她是廣西人,來港前與廣東話絕緣,不到三年,已經可以用粵語很流利地與人交流;她出國比賽做簽證,以前國家隊有專人包辦,現在要自己去跑領事館,倒因此熟悉了灣仔、中環一帶的大廈;記者要從馬鞍山去黃大仙,她熱心提出最快乘車建議,像個大家姐。
問起周蜜現在的優勢是什麼,她想了想,「可能在心態上,現在訓練、對抗都不如人家,年紀大了,已經不用身體去打球,而是注重頭腦。」
「我現在完完全全是香港的一分子,忘掉過去,踏踏實實的為香港球隊做一些事情,我不知道還能走多長,當然越長越好。」周蜜知道,她所得的一切都來之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