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田永佑在港生活「慳得就慳」,每日只吃一至兩餐,交通費更需精打細算。本報記者潘政祁 攝
【本報訊】(記者 覃卓嘉)香港致力發展成為教育樞紐,每年都會招收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來港升學,他們當中,有來自歐美等熟悉國家的學生,亦有少數人來自「陌生」的國度。去年來港的緬甸學生田永佑(Thein Win Nyo,譯音)及肯尼亞學生湯姆(Tom Kabau),現分別就讀於浸大和港大,兩人不約而同地被香港優越的教育資源及自由的學術氣息吸引前來升學,於大不同的文化環境下,二人卻擁有着不同的「留學奇遇記」。
在浸大攻讀碩士的田永佑,在祖家緬甸曾當過數年記者。他指,緬甸的記者寫稿不計算字數,而是用量尺來量度所要的篇幅,而新聞報道亦幾乎沒有自由,「一切都受到政府的控制」。源於希望改變、渴望自由及獲取更多知識的心,田永佑積極爭取到當地的一份獎學金,去年成功來港到浸大的新聞系修讀碩士課程。
在港感受兩地差別
有獎學金不用負擔學費,而在生活上,田永佑亦「慳得就慳」,他每日只會吃一至兩餐,在大學餐廳亦永遠選擇便宜實惠的公仔麵,「每日重複着宿舍、圖書館、課室『三點一線』的簡單生活,以減少開支」。偶爾外出,田永佑更要精打細算,「從學校到尖沙咀,若乘坐地鐵,花費5.4元,但若步行幾分鐘搭乘7號巴士,就只要4.2元,會少花1.2元」。
不懂中文無法求職
緬甸在對外政策上較為「封閉」,亦給田永佑的在港生活帶來很多不便。他舉例指,初來港時需要銀行帳戶存放帶來的學費支票,別人輕而易舉的事,他卻用了約兩個月時間才完成。田永佑說:「我當時被告知因為緬甸與香港之間的金融政策的有關限制,我不能像其他國家來港的人那樣,隨便將錢存入香港的銀行,幾經周折最終才得以完成,感覺受到了歧視一般。」
另一件讓田永佑感到受挫的便是自己的求職經歷。他透露,自己年初開始積極投放履歷,亦得到了幾間香港公司邀約會面。不過,每當知道自己不會中文,對方便用不同的方式拒絕他。田永佑說:「外國人在香港找到工作的不少,但僱主對緬甸了解不多,會有更多簽證、僱傭關係上的擔憂吧。」上月,田永佑終獲新加坡一間非牟利機構聘用,準備9月到當地就職。
學術資料唾手可得
而現正於港大攻讀法律哲學博士的湯姆,於肯尼亞已有太太和女兒,但他覺得,香港擁有優越的教學研究條件及自由的學術環境,希望能在這裡深入研究非洲人道主義干預政策方面的議題。他指,相關的研究院課程在肯尼亞僅是起步階段,大學師資亦較弱。他不諱言:「在香港的大學做學術研究,各種資料都容易找到,與他國的交流亦很頻繁,這亦是我選擇來這裡的重要原因。」
談及肯尼亞與香港教育制度,湯姆指,肯尼亞的小學、中學分別都為8年制,當地學生經過「漫長而呆板」的基礎教育,升讀大學會倍感輕鬆。他說:「以我所知,港生亦是小時接受『填鴨式』的基礎教育,所以到大學後,亦如我們一樣,就像『重獲自由』一般。」對未來,湯姆希望能將香港的所見所聞帶回非洲,從事法律相關工作,為自己國家做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