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10月21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香港要有適當的土地政策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10-21]     我要評論

宋小莊 資深評論員

 從最近公布的施政報告中可以看到,行政長官將香港經濟分為三大組成部分:(一)佔GDP約60%的金融、旅遊、航運物流和專業服務四大支柱產業。(二)佔GDP約8%的教育、醫療、環保、檢測認證、創新科技和文化創意六項優勢產業。(三)佔GDP三成餘的其他產業,其中最重要的是房地產及其相關行業(如建築業、物業管理等)。

 房地產業曾是香港的支柱產業,香港回歸後房地產業不再列為支柱產業,但其重要性卻不容低估。香港房地產是牽動七百萬港人心緒愁懷的大事,特別是居於公屋(廉租屋)外約六成的港人。尚未置業者擔心樓價太高而買不起、供不起;已經置業者又憂慮樓價下跌而成為負資產。

樓價關係經濟民生

 香港回歸以來,如以沙士為界,可以看出在沙士以前,政府採取抑制樓價的政策,主要措施是增加土地供應,增加樓宇落成量。1998年到2003年私營住宅(未計公屋)平均每年建成量約2.8萬個,2004年到2009年平均年建成量卻不到1.5萬個,相差幾近1倍。其中1999年最多有35,322個單位建成,但2007年只有10,471個,2008年只有8,776個單位,2009年預計又比2008年少。供應大幅減少,但需求卻穩步增長,樓價不能不升。

 住宅單位供應減少與土地供應有關。在整個過渡期,根據聯合聲明的規定,每年賣地不超過50公頃。回歸之後,這個限制失效了。1997年董建華施政報告表示任內賣地380公頃,平均每年76公頃。因發生亞洲金融風暴,1998-99年開始調整土地政策,停止賣地,減少土地供應,但卻未能立即減少私人住宅建成量。經過若干年,到2003年私人住宅建成量才有明顯減少。換句話說,減少土地供應與減少住宅供應之間有大概3、4年的時差。這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如果這個原理是正確的話,則反過來說,增加土地供應與增加住宅供應之間也應該有3、4年的時差。近幾年,香港土地供應嚴重不足。2008年發展商換地15幅約8公頃,只有2007年換地13幅約32.8公頃的四分之一;賣地更少得可憐,2008年賣地5幅2.5公頃,只相當於聯合聲明限定50公頃的二十分之一,今年賣地估計也多不到哪裡去。因此未來幾年,私人住宅供應將依然短缺,樓價仍將居高不下。

循序漸進 調整樓市

 實際上在沙士之後香港私人住宅建成量已經逐年遞減,從2004年的26,036個單位下降至2008年8,776個單位,今年想必又比2008年更少。這種趨減狀況在2005年已經出現(比2005年少了8,700個),到2007年再出現(比2006年又少了6,100個)。如2005年開始調整土地政策,今年樓價不至於如此之高;如2007年開始調整土地政策,未來一兩年也可以有所抑制。但直到前幾天的施政報告,行政長官才「留意到今年住宅單位落成量較低」,才「令人關注樓宇供應、置業困難和樓市泡沫等問題」,政府才會「密切監察未來數月的變化,在有需要時,優化我們的土地供應安排……加快把準備就緒的住宅用地推出市場。」(第5段)

 這未免是後知後覺了。香港的房地產具有壟斷性、投機性和周期性等特點。誰能掌握上述特點,不難因勢利導,作出有利特區總體利益的調整,但任何調整應當循序漸進,切忌驟起驟落。由此也可以看出政府的管治水平。

相關新聞
慳電膽照出惡質政治 (2009-10-21)
上海世博與香港高鐵 (2009-10-21)
香港要有適當的土地政策 (2009-10-21)
不建高鐵 香港沉淪 (2009-10-21)
總理致歉 作風可嘉 (2009-10-21)
慳電膽風波 (2009-10-21)
三一九案新發現 (2009-10-21)
香江透視:特區政府施政弱點與重點 (2009-10-20) (圖)
暴力變本加厲 社民連引火自焚 (2009-10-20)
政經多面體:經濟轉好 施政仍難 (2009-10-20)
書生意氣:樓市兩極化加劇 (2009-10-20)
極端保育主義 (2009-10-20)
議員是否要申報親戚利益 (2009-10-20)
拓六大產業應支持 (2009-10-20)
抹黑特首意欲何為 (2009-10-19)
積極配合國家「十二五」規劃 (2009-10-19)
中俄關係:利益與實力 (2009-10-19)
優化勾地政策不容再拖 (2009-10-19)
設委員會推動電子學習 (2009-10-19)
經濟唯務實 (2009-10-17)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