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高敬德認為,港深合作開發前海,將開創粵港融合新局面。
高敬德 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會長 香港文化總會會長 香港與內地投資商務促進會會長
導言:港深及粵港澳之間的合作正面臨戰略性突破的關鍵時刻。港深合作開發前海恰好提供了歷史性的契機,可以使得港深兩地政府在小區域範圍內進行制度試驗性的突破,開創港深及粵港融合的新局面,實質性地推進構建以港深為中心的珠三角國際大都市圈。深圳前海開發承載着特殊的歷史使命。
深圳前海開發的基本定位,應該是通過引入香港的高端服務業和管理制度來凸顯「又特又新」。這是前海優勝於內地其他開發區,成為新一輪改革開放示範區和增長極的不二選擇。產業和制度兩個層面的合作,是深港前海合作創新的着力點。
深圳前海開發是香港突破「邊緣化」危機的重要抉擇。香港面對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嚴峻挑戰,「兩制」隔離而導致港深兩地之間金融業務不能暢通,構成了香港金融業發展的最大阻礙。香港突破「國內境外」困境的出路在於與珠三角融合,港深合作開發前海恰好適應了這一需要。
深圳前海地區,不僅位於整個珠三角灣區的核心位置,而且還處在對於構建珠三角國際大都市圈具有至關重要作用的「香港—深圳—廣州」核心位置之上,與香港中環相連通之後,有機會成為未來大珠三角的「曼哈頓」。
開發前海,不僅是港深合作的重頭戲,而且是對於推進粵港融合具有關鍵意義的重大項目,因而受到中央、廣東省及深圳市和香港方面的高度重視。港深正式簽署「關於推進前海港深現代服務業合作的意向書」,標誌着港深合作開發前海進入實質性階段。
為了有效推進港深實質性緊密合作開發前海地區,本人特提出四方面建議:
第一,港深合作開發前海須處理好利益協調的問題。香港須糾正金融業必須固守在中環的觀念,只有接通前海,才有可能擺脫「國內境外」的困境;深圳應切實做到使前海既成為香港高端服務業延伸到內地的「跳板」,又是將內地的金融服務業務引入香港的「導流渠」,而不是將前海變成「截流壩」,導致香港的金融貿易服務業日漸萎縮,以解除香港服務業空心化的憂慮。港深前海合作互利雙贏的模式應該是:前台香港,面向國際;後台深圳,支援基地;港深緊密對接,互相配合,共同面對內地和國際兩個市場。
第二,加強政府角色,建立「港深前海管理局」。港深共同組建投資公司,共同規劃、投資、開發、運營前海,以體現「深圳所有、深港共管」的特點,為進一步推進港深城市融合探索路子,積累經驗。
第三,前海開發須在CEPA之上有政策突破,授權深圳立法機構享有部分前海開發區金融管理立法權限。CEPA僅僅只是一體化程度較低的模式,粵港及深圳市政府應該向中央爭取授權深圳立法機構,可以就前海開發區金融管理進行特別立法,以逐步消除港深金融法律差異,最終實現粵港澳三地金融資源的自由流動和全面融合。
第四,將港深合作建立前海開發區列入國家十二五規劃。從管理層面來講,前海開發涉及國家政策法律;從時間上考量,「十二五」時期正是前海開發的啟動建設階段。將港深合作開發前海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是確保前海開發走上軌道並取得實質性突破的重要保證。
一、港深合作開發前海的基本定位和戰略意義
(一)前海開發是推進港深合作的新載體和主戰場
1.前海開發承載特殊的歷史使命
港深合作,從製造業的轉移,逐步進入到服務業的承接、要素的流通和公共管理及交通基礎設施的整合,那麼,兩地下一步如何在深化合作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以適應粵港融合的需要?前海發展計劃,提供了空間載體,使得兩地政府可以在小區域範圍內進行制度試驗性的突破,尋找和探索兩地利益切合點,開創港深及粵港融合的新局面,實質性地推進構建以港深為中心的珠三角國際大都市圈。顯然,前海開發承載着特殊的歷史使命。
2.前海開發模式的基本定位:引入香港的高端服務產業和管理制度以凸顯「又特又新」
前海開發區位於深圳城市「雙中心」之一的「前海中心」的核心區域,總佔地面積約15平方公里。根據深圳市的規劃設想,深港前海合作區的功能定位為:深港合作先導區、體制機制創新區、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結構調整引領區。其中,重點發展創新金融、現代物流、總部經濟、科技及專業服務、通訊及媒體服務、商業服務六大領域。那麼,如何在這個功能定位的基礎上凸顯港深合作中的港式特色呢?
本人認為,通過引入香港的高端服務產業和管理制度來凸顯「又特又新」,應該是前海開發的基本定位。當年深圳經濟特區的發展,如果「不特不新」,怎麼可能成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今天的前海開發,如果「不特不新」,又怎能優勝於內地其他開發區,成為新一輪改革開放的示範區和增長極?所以,「又特又新」,應該是前海開發的基本定位。那麼,如何「又特又新」?如何創造不同於蘇州工業園、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和珠海橫琴新區的發展模式?引入香港的特點和優勢,是前海開發的不二選擇。因此,凸顯香港特色,應該是前海模式不同於其他開發區的「又特又新」的基本內涵。
具體來說,港深合作開發前海,應着重在產業和制度兩個層面進行高層次合作,也就是說,將產業合作和制度合作作為港深前海合作創新的着力點。從產業方面來講,應重點發展創新金融、金融信息、保險業務、會計法律服務、科技服務、通信及媒體服務等現代服務業,通過前海合作把香港的一些高端產業引入到深圳來,既使前海成為香港與內地金融服務業連通的橋頭堡,又使前海成為珠三角區域的另一個服務中心,服務珠三角和內地其他地區,加快構建以港深為中心的珠三角國際大都市圈的進程,提高整個大珠三角的區域競爭力。從制度層面來說,應研究將香港的市場規劃和管理特點「複製」到前海,實現體制機制創新。
事實上,在全國範圍來講,香港的高端服務業是最先進的,香港的市場管理制度也是全方位與國際接軌的。前海只有進行港深的深度合作,在引進香港的服務產業和管理制度方面實現新的突破,才能真正體現出不同於其他開發區的特點和優勢。這也是能夠吸引香港企業進入前海的重要條件。
(二)前海開發是香港突破「邊緣化」的歷史契機
(1)香港面對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嚴峻挑戰
2009年3月,國務院決定上海2020年建成國際金融中心,一向將上海視為競爭對手的香港社會引發了熱烈的討論。輿論的焦點集中在: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位置怎麼擺?作為現時中國唯一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地位會否被上海超過甚至取代?面對內地金融業的快速發展,香港應該怎麼辦?
實際上,任何一個國家最多只能有一個頂級的「國際金融中心」。如果上海成功,成為美國的紐約、英國的倫敦,就代表香港今天的地位要下降。因此,香港最應該問自己的問題,是國家為什麼在香港已經是國際金融中心的情況下,還要提出將上海建成國際金融中心?只有搞清楚了這個問題,香港才有可能找到如何鞏固和加強自身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方向。
被視為權威人士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長夏斌所提出的「國內境外」概念,較為清楚地解讀出香港並非合適的中國國際金融中心的基本原因。他說,香港雖然是中國的領土,但由於「一國兩制」的規限,國家的金融政策不適用於香港,國家的金融管制將香港排斥在外,兩地的金融業務、金融政策不能直通,互有限制。這也就是說,香港不能接通內地的金融業務。
一般來講,形成和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大致需要兩方面條件:一是本身具一定經濟水平和規模,處於有利的地理位置,並且與其他國家和地區主要是周圍鄰近國家和地區有密切的經濟金融聯繫;二是有完善的法治、金融制度和高素質的金融機構和人才。與上海比較,香港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制度、機構和人才方面,地理位置可以說是平分秋色,經濟規模及與鄰近地區的經濟金融聯系,則越來越不如上海。
如果將香港和上海置於區域發展和國家大環境的背景中來比較,就會清楚地看到兩個城市之間的差別和長短處。上海相對於香港的主要優勢,一方面與長江三角洲融為一體,被公認為長三角的龍頭,背靠無障礙的龐大市場,擁有周邊強大的產業後盾,具有廣闊的未來發展的地域空間以及相對較低的人力資源成本,得到內地巨大經濟規模的支撐,為發展現代金融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上海在制度上屬於內地體系,與內地市場沒有任何隔閡,可以在無阻礙的情況下得到國家政策的支持,直接為內地經濟提供本土化的金融服務,金融業務前景非常廣闊。
香港由於受制於「一國兩制」的制度制約,與珠江三角洲的經濟融合至今仍未取得實質性進展,所謂珠三角經濟龍頭的角色也因而越來越虛,落不到實處;由於「兩制」的界隔,香港與內地的金融業務也受到很大的限制,難以直接相通。過去,香港多是強調「一國兩制」是優勢。不過,這種優勢是以內地的落後、在對外開放方面過於依賴香港為條件的。隨着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強大,香港的經濟金融對內地的依賴越來越大。由於「兩制」隔離而導致兩地之間經貿交流的種種限制,尤其是金融業務不能暢通,構成了香港金融業發展的最大阻礙。
金融中心的一項實質性功能,就是要實現一國或一個區域內資金的集聚融通。上海可以實現這個功能,因為其金融業務在內地沒有任何阻礙;香港則由於「國內境外」的限制,不可能具備這一功能。一個與主體的經濟業務相隔離的離岸金融中心,怎麼可能成為國家唯一的國際金融中心?「國內境外」正是香港不能成為國家唯一國際金融中心的最大障礙。因此,如何突破這種限制和阻礙,保持香港經濟金融的持續發展,是需要香港和國家認真思考並加以解決的重要問題。
(2)香港突破「國內境外」困境的出路在於與珠三角融合
雖說香港需服從國家金融發展戰略,注意做好配合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工作,但也不能因此放棄與上海之間的競爭。正如溫總理所說,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不是靠政府確定,而是靠市場競爭。香港與上海在國際金融中心問題上的適度良性競爭,有利於推動兩地金融業的發展。事實上,在所有行業中,金融業仍是香港最具優勢、最有競爭力的行業。保持和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關乎維護香港的經濟命脈。香港若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不保,香港的地位和對國家的重大價值皆會大大失色。因此,香港必須清醒地認知自身所處的優勢、劣勢和面臨的競爭環境,盡快綢繆,制定因應策略。
實際上,香港應對上海競爭、突破「國內境外」困境的基本出路,就在於與內地尤其是珠三角的經濟融合,而港深合作開發前海恰好提供了歷史性的契機。
在金融範疇的定位上,香港之所以能夠成為著名的國際金融中心,關鍵在於其是中國與世界連接的重要橋樑和紐帶。香港直接背靠的泛珠三角地區面積達到200萬平方公里,人口4.6億,經濟總量達到全國的四成。與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則必然成為香港與泛珠三角以至整個內地對接的窗口。香港通過開發前海實現港深金融的實質性合作,更好地植入泛珠地區的實體經濟,使深圳真正成為香港金融優勢向泛珠三角及內地其他地區延伸的中轉樞紐平台和泛珠三角及內地其他地區金融通向香港的橋樑與紐帶,充分發揮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香港與國家的實質性金融聯繫就會大大加強。從這個意義上說,港深合作開發前海發展金融服務業,以突破「國內境外」的局限,不僅承載了更多宏觀的國家責任和使命,而且能夠大大拓展港深金融平台,加快構建珠三角國際大都會的歷史進程。
(三)從地理位置來看,與香港中環相連通的前海有機會成為未來大珠三角的「曼哈頓」
地理位置從來就是國際大都會及其中心區域形成的一大要素。世界公認的紐約、倫敦、東京三大「全球城市」(GlobalCities),都依托灣區,凸顯為世界級都會區。因為灣區有利於整合區內經濟鏈條,推動全球經濟要素的流動、集聚與優化配置,主導全球經濟發展走向。從國際經驗和粵港澳地區的現實發展看,大珠三角灣區具備一定的資源和條件。
深圳前海地區,不僅位於整個珠三角灣區的核心位置,而且還處在對於構建珠三角國際大都市圈具有至關重要作用的「香港—深圳—廣州」核心位置之上。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來看,與香港中環相連通的前海,未來將是整個珠三角的「曼哈頓」。從交通網絡來看,前海臨近香港國際機場和深圳機場兩大空港;未來,廈深鐵路和機荷高速將在前海附近跨越珠江口延伸至珠江東岸;廣深沿江高速公路、南坪快速路、海濱大道等高快速公路穿過該區域;穗莞深城際線、深港機場連接線、深圳地鐵、前海樞紐站等交通設施將在這裡與整個珠三角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顯然,港深合作開發前海,將在推進粵港澳的經濟融合,加快構建以港深為中心的珠三角國際大都市圈的進程中具有實質性的重要意義。
(四)中央、廣東省及深圳市和香港特區高度重視前海開發
關於構建港深對接的開發區,人們原來將希望寄托在港深邊境的河套區。然而,與深圳前海地區相比,河套區的開發存在三個問題:一是規劃開發時間太長,僅規劃及工程研究都要到2011年10月後才能完成;二是面積太小,河套區土地面積只有一平方公里,難有作為;三是港深各自的設想差距太大,深圳希望河套區發展金融貿易等高端服務業,香港則堅持要以開發教育產業為主。港深對接不能繼續蹉跎歲月,尤其是《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公布後,港深合作的步伐必須加快,才能適應落實《規劃綱要》的需要。以深圳前海地區的開發作為港深合作新的連接點,正好適應了這一需要。
開發前海,不僅是港深合作的重頭戲,而且是對於推進粵港融合具有關鍵意義的重大項目,因而受到中央、廣東省及深圳市和香港方面的高度重視。前海開發早在7、8年前就開始醞釀,直至2008年8月,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專程視察了前海片區及蛇口,指示要將前海作為深圳體制創新的承載主體,深入研究「粵港深」創新合作的思路和方式,前海地區的開發才終於被提上了日程,並將粵港合作帶入了實質性合作階段。2009年1月8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佈《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將深圳前后海地區的規劃建設,作為加強與香港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等方面合作的載體,列入其中。
2009年6月2日,香港政務司司長唐英年率領126人的香港工商專業界代表團到深圳,與深圳市委書記劉玉浦等市領導舉行座談會。雙方決定成立專責小組,探討前海發展成為現代服務業示範區的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