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中行
在過半數議員杯葛下,公社五名辭職議員最終都不能在立法會上陳辭,公社千方百計甚至不惜多易其稿都要爭取在議會上發表辭職宣言,目的是要營造戲劇性的辭職效果,重點不在宣言內容,而在立法會舞台,否則要宣讀宣言的渠道不少,何必一定要在立法會。不過,儘管公社未能如期發言,但「公投」木已成舟。總結「公投」第一階段,可以用三句說話概括:「社民連得其所哉,公民黨進退失據,公社同床異夢。」
激化政治對立 有利社民連
「公投」目的志不在選舉結果,對公社而言五席全勝固然理想,但輸一兩席更能營造慘情效果。社民連提出「五區公投」,從來不是計算目前所得,而是通過「公投」這種政治操作,激化政治對立,利用「公投」刺激中央,令政治氣氛不斷升溫,整個社會陷入泛政治化境地。這樣就最有利社民連發展,因為社民連本來就是依靠激進力量支持,要保住這些選票,甚至要擴大政治光譜,就必須加劇政治對抗,才能迫使票源歸邊。所以「公投」之議多年前已有政黨提出,但主流政黨大多避之則吉,最終只有劍走偏鋒的社民連納為己用,甚至不惜三席盡墨都要力促成事,就是要將本港變成台灣般長期藍綠對抗,社民連才有生存空間。
「公投」發展至今,外界口誅筆伐,不僅在社民連預料之中,更是甘之如飴,外界愈打壓,社民連的激進力量就更加穩固,儘管主流民意對社民連不滿與日俱增,但激進力量同樣大呼過癮,一得一失還是除笨有精。只要下一屆立法會選舉社民連繼續高呼要再來一次「公投」,支持他們就是投下「民主自由」一票,相信要五區各取一席不是難事,而且這個伎倆還可以不斷重複,直到支持者生厭。
但公民黨又如何?在民主黨明確抵制下,公民黨突然轉軚,如果原因真如他們所言是推動「新民主運動」,何以在開始時不立即響應,反而冷言冷語,可見在漂亮言辭背後,公民黨有自身的政治考慮,這個考慮就是民主黨不參選,如果公民黨頂替其位置,可取得反對派的道德高地。同時利用一場大型補選,拉抬梁家傑及陳淑莊聲勢,擴大地區勢力,取代民主黨的龍頭地位。由此可見,兩黨參與「公投」目標各異,結果社民連確實加劇了政治對立,儘管外界批評無日無之也得其所哉,但公民黨能否取代民主黨已成疑問,而且轉趨激進,流失大量支持者;地區勢力又在民主黨等陣營抵制下難有寸進,兩面不是人。
專業破產 公民黨得不償失
根據最新民調顯示,公社一起推動「五區公投」,得分卻各走極端,社民連3人評分全線上升;相反梁家傑和陳淑莊的評分卻雙雙下降。結果充分顯示兩黨的策略成效。基本上社會愈分化,政治愈對立,就愈有利激進政黨生存,而且「五區公投」是社民連一手策劃鼓吹,公民黨是在最後才匆匆加入,得分自然全歸社民連。加上「公投」鋪天蓋地的宣傳,以及各區的招募義工及宣傳行動,社民連要提升支持率並非難事。反觀公民黨一直以中間力量為主,激進的不會加入,原來較溫和的支持者又被「公投」「起義」所嚇怕。中產人士雖然追求民主但更期望社會穩定,對公民黨改弦易轍自然大為不滿,就是不少立場中間的報章社論及評論,亦都指摘公民黨轉激是罔顧專業,令人失望,這都是評分下跌的主要原因。
更令公民黨憂慮的是,「公投」只開始第一階段,已經惡評如潮,再走下去是要將激進升級,還是稍作調整?是目前公民黨最關注的問題。近日公民黨在「公投」的得勝標準等問題上公然與社民連各執一辭;在採用「起義」一詞上又互唱反調,正顯示公社分歧逐步浮現,事實上兩黨本來階級不同,過去牙齒印甚多,合作「公投」不過是各取所需。但現在好處全歸社民連,公民黨經費負擔了,兩個議席又交出了,換來卻是評分下降,「公投」又隨時鬧劇收場,一場辛苦最終什麼也得不到,反而賠上了專業形象,怪只怪當初與虎謀皮,怨不得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