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彥
建制派最近兩宗事件表達了對五區請辭的強硬立場,一宗是自由黨表明不參與一場假「公投」的戲,一宗是由建制派議員發起的立法會離席行動,禁止反對派利用立法會做「公投」起義宣傳。這兩宗事件擊中要害,令反對派進退失據。建制派今次一改以往沉着保守、任人辱罵的態度,發揮了激濁揚清的政治作用,做好了捍衛自身政治理念的角色。
自反對派提出「五區請辭」之初,建制派中已有意見,認為應該參與或是杯葛,豈料一句「起義」令政治形勢徹底改變,也令中央和建制派意識到這場補選的虛偽性及危害性。
熟悉基本法的立法會議員梁美芬在事件開端已多次強調,基本法並沒有「公投」概念,以補選代「公投」是非常危險的訊息。如果建制派參與其事,等於變相認同這個機制,這正是建制派不應參與是次補選的主要原因。加上「起義」和「港獨」意識盤根錯節,建制派更應起來杯葛,斷無投機參與、被人利用之理。
如果只為多勝幾個議席而參與的話,那只是一種政治投機心態,只看眼前議席利益,沒有顧及上述更為深遠的政治禍患。其實,今次補選中,即使有二至三名反對派原議員無法重返立法會,但根據鐘擺和悲情效應,這幾名反對派議員,在比例代表制下於2012年再參選時,如果建制反對兩派選民比例沒有明顯改變,加上屆時立法會議席可能增至七十席,他們重奪議席可能性很高。這樣一算,建制派至2012年,立法會優勢不過維持兩年多,得不償失。
反對派假「公投」的如意算盤,主要在於他們假設建制派參與。如果建制派不參與,他們的設想便完全變形失效。如在無建制派參選的情況下,原反對派議員全部自動當選,那更顯示了所謂總辭的無謂,一億五千萬元公帑白白浪費。
有傳即使建制派不參與,一些獨立人士或反對派指派的「稻草人」(假裝建制派參選人)仍可能參選。不過,這些人士都難以代表建制派,沒有一些有代表性的建制派黨派動員參與,所謂的「公投」效果便完全失去意義,投票率屆時也不會高,以假補選作「公投」的反對派始終無法得逞。
|